近年来,随着香港中学文凭试(DSE)吸引大量内地、海外学生报考,“本地生身份是否应继续赋予非居港DSE考生”的问题,正在成为香港教育政策讨论的焦点。
就在最近,香港教育局明确表态:将“研究分层收费”机制,未来本地生/非本地生的界定,可能将更趋严格化。
一句话总结:能否被高校认定为“本地生”,或将决定你孩子未来四年几十万元的升学成本。
01、本地 vs 非本地生:学费差异高达数十万
香港各大高校对不同身份学生有明显收费分层:
本地生(Local student):本科学费约 HKD 42,000/年
非本地生(Non-local student):本科学费约 HKD 218,000/年
以港大四年制课程为例,身份不同,合计可相差40–50万港币以上,甚至影响奖学金资格、住宿优先权等资源分配。
02、你以为读DSE就是“本地生”?错!
目前不少内地家庭为子女规划DSE路线,希望借此作为“升读港八大低成本通道”。但现实是:
并非所有DSE考生都被视为本地生!
教育局曾指出,“本地生身份”核心要素包括:
- 是否在港连续居住;
- 是否在港接受教育;
- 是否拥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等。
因此,即使考DSE,如果长期在内地读书生活,也有可能被高校判定为“非本地生”,需要缴纳更高学费。
03、政策风向已变,身份红利正在收窄
据香港多家媒体与教育人士观察,政府正研究“根据身份层级收取学费”的机制,并配合居港年限、家庭背景等多维审查。
这意味着什么?
2026、2027届将可能是最后“宽松界定期”;
高校将不再默认所有DSE考生为本地生;
家庭身份规划滞后者将面临高额学费挑战。
04、家长要做什么?窗口期紧急应对指南
作为留学规划顾问,我们建议家长立即行动:
1.评估孩子是否有资格申请本地生(包括但不限于居港年限、身份证类型等);
2.合理规划子女升学路径:是否仍适合走DSE路线?是否要转投国际课程/非本地申请路径?
3.如有条件,尽快完成身份迁移/学校转读等关键动作;
4.明确孩子升读哪届大学,是否正处于“政策过渡窗口期”。
随着政策收紧、港府资源压力加剧,身份红利将越来越珍贵。
现在不做规划,将来可能不仅是花得多,更是失去原本能拥有的机会。
立即点击阅读原文或扫码添加顾问微信:
- 一对一身份评估
- DSE升学可行性分析
- 本地 vs 非本地路线差异解读
- 抢占身份红利最后窗口期
只要DSE政策不改,就还有抓住的机会。等政策改了,再想转身就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