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已经放榜,今年共诞生16名状元,在接受采访时,竟有11人均选择在香港读医。
然而,内地高考的状元则没那么倾向学医。
例如2016年,当年各大媒体纷纷发出了《悲报!36 名高考状元竟无一人选择学医》的感叹。
近几年虽然说都有一些高考状元选择学医,但似乎未成为一个主流,反而屡屡被各地医生、升学专家劝退。
为何香港状元热衷读医,内地高考状元学医老被劝退?今天老师就从培训周期和工资待遇两个方面给大家分析一下。
1. 不同的培训周期
众所周知,内地学医的成才周期长达10年以上。
由于各地医院招聘对学历要求不断提高,硕博研究生成为了就业的主体。
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5年本科 + 3年硕士 + 3年博士是常规操作。而读博士又往往不止3年,所以光读书就花了10多年时间。
结果,当一个内地医科生学有所成,准备大展拳脚时,已经三十而立。
对不少高考状元而言,同样的时间在其他行业做到30岁左右,可能已经有不错成就,从机会成本来说学医不划算。
相反,在香港的培训周期较短。
这里的培训周期较短,并非指医生不需要进修,而是香港医科生从无收入到高收入的等待时间较短。
据了解,香港实习医生的月薪已经有3至4万港币,正式医生则7万港币月薪起步。但先不谈进修,在香港只需要经过6-7年的医科课程,便立即可以拥有较稳定的工资,并不需读硕读博。
而且以目前香港医生荒的情况来看,未听说正常毕业的医科生会找不到工作。
2. 不同的工资待遇
上面已经指出香港医科生的培训周期更短,更快可以获得较高的工资。
相反,不少内地医生认为医生的待遇不够好。
具体的工资比较很难进行,因为全国地域差异太大,不同省市三甲医院的工资千差万别。
先用整体的数据看看,据《2022年中国医院人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显示,医生临床平均年收入为9.4万元,其中70%的医生表示税前收入在10万以下,仅有14%的科室主任/副主任年收入超过20万元。
高考状元们很可能认为如果要花学医科的时间,其实早已在其他行业获得远超上述科室主任的收入水平,不值得花那么多时间学医。
另一方面,香港对医生的待遇几乎是各行业中最高。
香港医科专业毕业生月薪超过5万+港币,远高于其他专业毕业生。
(图源于网络)
完成6年医科课程的香港医科生,再完成1年实习阶段,第8年在公立医院的起薪便是7万港币,轻松实现年入百万。
而且,这仅仅是公立医院的水平,香港私立医院的工资比这还要高一截。据说随时是翻倍的级别,例如10万变20万港币。
如此高薪自然吸引所有状元报读,而且很多人认为在香港学医是寒门跨越阶层的唯一百分百可靠途径,没有任何风险可言。
今天的内容分享到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