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曾经,我以为幸福是清晰的路径——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按部就班地“成功”。来到深国交之后,我有了第一次通宵失眠的经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并用8页A4纸论述一个结论。我甚至想过是不是脱离普高那样高压严格的环境之后,我太闲了,但我最终意识到曾经看似清晰的分数目标和规划,实际带给我不允许偏离轨道的桎梏;而现在我身处一片原野之上,有太多方向供我选择,而迷茫是自由的眩晕感。
如果让现在的我为“幸福”重新下一个定义,我会说:幸福不是终点,而是一种在未知中依然能感知微光的能力。
第一章从“标准答案”到“自由探索”
在普高,我的生活是精确到分钟的日程表。来到深国交的第一天,面对全英文的课堂和突然多出来的空白时间,我竟有些无所适从。第一次经济课,我明明知道答案,却卡在英文表达上;第一次化学课,我发现自己熟悉的考点在国际体系里完全是另一种逻辑。
但也是在这里,我和老师以平等的身份沟通,主动袒露自己的焦虑,学会了不急躁,按照自己的节奏填补差距。我的AS经济老师Jasmine告诉我:“初来乍到听不懂很正常,定义先搞懂,问题随时问。”化学老师Mr. Amaku提出每节课会多备一份详细笔记。这些细节,让我在追赶中第一次感受到被托住的温暖。
越来越熟练的Econ News Briefing, Poster
玩橡皮泥(bushi)物理实验
化学实验时记录下的“冰川”
当标准答案消失时,问题本身就成了礼物。我的目标不再是全科均衡发展,我被期望着找到自己的优势学科,探索自己真正的热爱。
第二章竞赛、社团与“不务正业”的快乐
“不务正业”,是一件奢侈的礼物。
我学着周围大家的样子报名竞赛,没想到理科基础还算牢固,奖项为我带来久违的成就感;通过BPC和SFC面试,在万圣节卖花、在商务实践大赛里和组员异想天开设计“外卖柜”(尽管第二天就发现已被市场实现);参加模联,第一次笨拙地学着代表一个国家发言;毅然决然放下电脑参加House赛,和Wood的大家拔河到最后一刻(尽管败了);看着花几个月时间“孕育”的论文,感慨未来哪天,自己或许还真能成为教授。
如果你说,这些都可以作为文书素材,写在活动列表里,不算“不务正业”。那“在雨天的南头古城散步,用织物笔给自己创造出一件世上独一无二的衣服;在中秋节折出‘兔子在月亮船上’的折纸”呢?
左上是在南头古城抽签--是本人非常想要的结果
第一个学期结束,我对自己的总结是—我来到了正确的地方。我的双眼不再空洞,因为我的生活是丰富的,内心变得充盈,探索欲得到了满足,我正学着如何“生活”。这些“不务正业”的时刻,反而成了我在被进阶数学、文书、填写申请信息“折磨”时,第一时间回想起的事。原来幸福不是按计划走完每一步,而是在意料之外发现新的可能。
第三章申请季:在焦虑中学会自洽
我的申请季是一场6个月的马拉松:英国、香港、美国的加州和RD轮……不同体系的文书、考试、面试轮番上阵。改到第10版英本文书时,凌晨三点,我对着电脑发呆,突然问自己:我到底想表达什么?
奇妙的是,正是这段“输出”的过程,让我第一次认真梳理了自己——原来我做过这么多有趣的事,原来我的热情和思考早已藏在那些看似散落的经历里。
最艰难的时刻,莫过于当ED轮选手已经下车,我还没有收到剑桥面邀,UCAS依旧是醒目的0/5。我开始焦虑担心,质疑自己这个并不“聚焦”的申请规划,我终究还是高估了自己。
那天晚上在楼下散步,我又闻到“丛生四季桂”的香气,这一瞬间将我从当下的悲观和片面抽离。我是谁,又不是由那几封录取结果决定的。
我是那个当初面对周围人的不解,毅然转轨的人;那个敢第一个举手竞选“president”, 愿意给团队托底,也能冲锋陷阵的人;那个从来都敢试一试,不论结果的人。回头看,我已经走了很远的路。
收到剑桥面邀时,我激动到想哭;被拒时,反而平静地品味“庆祝蛋糕”。最终,当UCB的网页弹出满屏彩带时,我忽然明白:结果从来不是幸福的保证,但在“悬而未决”的那段日子里,依旧能找到生活支点,发现自己价值,已经让我成为了更丰富的人。
第四章感谢:那些托住我的瞬间
诚挚感谢这两年来教过我和给予我帮助的所有老师。
周四经济课结束后的三十分钟,常常是Ms.Meggersee帮我答疑之后又进行“心理疏导”的时间,那时候我拿到了面邀,却不可控地怀疑自己的实力,于是就有了下面这句名言:“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你应该有这样的想法,有一群很厉害的人,而你是他们其中之一。”
带着Cam拒信和港大录取的消息找到Ms.Kang时,她第无数次地肯定了我,“尽力尝试过是最美妙的部分。”Ms.Kang在课上细致的教学和自然流露出的对数学的热爱深深感染着我,那次mock,我拿到了FM满分,“教育之于灵魂,犹如雕刻之于大理石”(what a sculpture is to a marble, education is to the soul)。
在看到我列出的选校名单——一份只考虑排名的名单后,我的counselor Ms.Sam语重心长地劝我考虑那些真正重要的因素:就读体验,安全性和与我的专业适配度。在漫长的申请季,她始终给予我真挚诚恳的建议,和我一起认真对待。
图为Ms.Sam庆祝我的英本文书终于走上正轨,送给本人的奖品
这两年,和朋友们一起携手度过,是无比幸运的(当然,申请季是“搀扶”着度过)。
在此特别感谢Keelia (aka “黄大师”)言出法随,我们一起创造的属于“煽风点火”组合的疯狂的浪漫,会是多年之后依旧支撑我的幸福时刻。
感谢炫酷的模拟面试小组的朋友们。感谢创业三人组。感谢最好的布加拉提小队。感谢“Kepler Automation”的队友们和在IC认识的朋友们。不说了,都在心里。
这张太帅了 必须放上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们,总是义无反顾地支持我的决定,让我自由地却也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成长。
尾声幸福从来都由我们自己定义
每当被朋友们评价“鲜活”“周围的人中最快乐的一个”,我会感到很满足。因为,这都在证明,我是一个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微小幸福的人,这样看来,我的感知似乎还没有退化。
或许我正在逐渐长大成熟的人潮中被推挤着往前,不能蹲在地上低头看蚂蚁搬走面包屑,但我依旧能在等红绿灯的时候抬头看天,寻找哪朵云有着像七大洲的边界。
未来的路或许依旧充满变量,而我是自己的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