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大学(UM)社会与传播学系PhD博士申请攻略及导师简介

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澳门大学 社会与传播学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详细解析澳门大学Prof.Liu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博士申请攻略 | 澳门大学(UM)PhD导师简介(504)

教授现任澳門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是当代社会学与传播学领域的杰出学者,专注于新媒体、社会运动及情感政治的跨学科研究。他在澳門大学获得长期教职,并在该校社会科学学院承担重要教学与研究职责。刘教授的学术背景跨越社会学、传播学与文化研究,曾在多所国际学术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并与全球学者合作,建立了广泛的学术网络。

作为一名活跃的学者,刘教授在《New Media & Society》、《Television & New Media》等顶级期刊发表了多篇高影响力论文,并参与编撰书籍与国际会议,展现了其在学术界的广泛影响力。

研究领域

教授的教学与研究领域涵盖社会学、传播学、文化研究及政治社会学,具体聚焦以下几个核心主题:

  1. 新媒体与数字文化:教授研究数字平台如何作为情感与政治表达的媒介,特别关注中国的短视频平台(如快手)与社交媒体(如豆瓣)。他探讨这些平台如何重塑青年群体的身份认同、劳动实践及公共参与。
  2. 社会运动与情感政治:教授关注社会运动中的情感动员,分析抗争行动如何通过媒体放大情感共鸣,从而影响政治话语。他对香港抗争运动及中国内地青年群体的抗争策略有深入研究。
  3. 性别与流行文化:教授的研究涉及流行文化中的性别表征,特别是女性主义与中性化(androgyny)现象如何在数字时代挑战传统规范。他分析了中国大陆的“姐妹文化”与流行偶像(如周深)的文化影响。
  4. 中国与东亚的全球化与地方性:教授的研究将中国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探讨数字技术如何影响地方文化与民族主义话语,尤其关注澳門、香港及内地的社会变迁。

研究分析

1.The Ambivalence of Mother Love: Navigating Maternal Subjects Through the TV Drama A Love for Dilemma

期刊:Television & New Media (2024, Vol. 25, Issue 7, pp. 639-655)

内容与发现:本文分析中国电视剧《小舍得》中母亲角色的情感矛盾,探讨母爱如何在市场化与家庭伦理的张力中被建构。教授揭示了母爱话语如何反映中国中产阶级女性的主体性困境,强调情感作为社会控制与抗争的媒介。

2.The visibility burden of crafting an idealized factory life: the paradox of Foxconn workers’ self-branding practices on Kuaishou

期刊: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2024)

内容与发现:本文聚焦富士康工人如何通过快手平台进行自我品牌化,揭示其在追求可见性与承担社会压力之间的悖论。教授提出“可见性负担”概念,分析数字平台如何重塑工人阶级的劳动与身份。

3.Be my boss: Migrant youth and the contradiction of hope labour on Kuaishou

期刊:New Media & Society (2024, Vol. 26, Issue 10, pp. 5858-5876)

内容与发现:本文研究中国农民工青年在快手上通过“希望劳动”(hope labour)追求社会流动性的现象,揭示其背后的结构性限制。教授分析了平台如何利用青年对未来的期望,强化不稳定劳动。

4.Caught between Two Transnationalisms: Mainland Chinese Students’ Emotional Conflicts in Recent Hong Kong Protests

期刊:positions: asia critique (2024, Vol. 32, Issue 4, pp. 873-893)

内容与发现:本文探讨中国内地学生在香港抗争运动中的情感冲突,分析其如何在民族主义与地方认同之间挣扎。教授提出“双重跨国主义”框架,揭示全球化背景下青年身份的复杂性。

5.‘Our Advice is to Break up’: Douban’s Intimate Public and the Rise of Girlfriend Culture

期刊:New Media & Society (2024)

内容与发现:本文分析豆瓣上的“姐妹文化”,探讨女性如何通过线上论坛建构亲密公共空间,挑战传统恋爱规范。教授揭示了数字平台如何促进女性团结与抗争。

6.Politics of ambivalence: how Zhou Shen’s androgyny survives under Xi Jinping

期刊:Feminist Media Studies (2024, Vol. 24, Issue 1, pp. 87-102)

内容与发现:本文分析中国歌手周深的中性化形象如何在习近平时代的性别规范下存续,探讨其如何通过情感表演挑战主流意识形态。教授提出“矛盾政治”概念,揭示流行文化的抗争潜力。

项目分析

1.Network Struggle in China

研究领域:社会运动、数字抗争、中国政治

内容与发现:该项目探讨中国数字时代的抗争网络,分析社交媒体如何促进公民行动并挑战国家控制。教授通过案例研究(如微博上的公共事件)揭示了数字抗争的动态性与局限性,提出“网络抗争”作为理解中国公民社会的新框架。

2.Becoming Immaterial Labour: The Case of Macau’s Internet Users

研究领域:数字劳动、澳門社会、全球化

内容与发现:该项目研究澳門网民如何在全球化与数字经济中成为“非物质劳动者”,分析其在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创作与劳动实践。教授揭示了数字平台如何重塑澳門青年群体的劳动身份,强调地方性与全球化的张力。

3.Regulating Tuwei Culture and Migrant Youth through Kuaishou’s Platform Governance

研究领域:数字文化、青年研究、平台治理

内容与发现:该项目分析快手平台对“土味文化”与农民工青年的治理策略,探讨平台如何通过算法与政策塑造青年文化表达。教授揭示了平台治理如何强化阶级分化,影响青年群体的自我呈现。

研究想法

1.数字平台上的情感劳动与阶级再生产

  • 内容:研究中国短视频平台(如抖音)上底层青年如何通过情感表演(如搞笑、煽情)实现自我呈现,分析其是否强化阶级分化。
  • 创新性:结合教授的“可见性负担”概念,引入情感劳动理论,探讨数字表演如何成为阶级再生产的新机制。
  • 可行性:通过民族志与内容分析,收集平台数据,适合博士生实证研究。

2.社交媒体中的女性主义抗争网络

  • 内容:研究中国女性如何在微博、豆瓣等平台上形成抗争网络,应对性别暴力与不平等,分析其策略与局限性。
  • 创新性:延续教授的“姐妹文化”研究,引入网络社会学视角,探讨数字抗争如何重塑女性主体性。
  • 可行性:利用社交媒体数据与访谈,结合话语分析,具有高操作性。

3.数字时代的民族主义情感动员

  • 内容:分析中国社交媒体(如B站)如何通过情感话语(如“国家骄傲”)动员青年参与民族主义,探讨其对政治参与的影响。
  • 创新性:结合教授的“情感政治”框架,引入民族主义理论,揭示数字平台在意识形态传播中的作用。
  • 可行性:通过文本分析与用户调查,易于收集数据并形成理论洞见。

4.平台治理与文化规范的冲突

  • 内容:研究快手、抖音等平台的算法治理如何影响青年亚文化(如二次元、嘻哈),分析其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 创新性:延续教授的“土味文化”研究,引入文化治理视角,探讨算法如何重塑文化规范。
  • 可行性:结合政策分析与用户访谈,数据来源广泛,适合跨学科研究。

5.跨境抗争中的数字身份建构

  • 内容:研究香港与内地青年如何在跨境抗争(如反送中运动)中通过数字平台建构身份,分析情感与政治的交互作用。
  • 创新性:基于教授的“双重跨国主义”框架,引入身份政治理论,探讨数字抗争的全球化面向。
  • 可行性:通过案例研究与线上观察,数据收集具有可操作性。

申请建议

1.学术准备

  • 阅读核心文献:深入阅读刘教授的论文,如《Be my boss》和《Politics of ambivalence》,熟悉「可见性负担」与「情感政治」概念。 推荐补充阅读《New Media & Society》期刊的相关文章,掌握新媒体研究的最新进展。
  • 学习研究方法:掌握质性研究方法,如民族志与话语分析。 熟悉NVivo或MAXQDA等质性分析软件,提升数据处理能力。

2.材料撰写

  • 研究计划书:撰写1000-1500字的研究提案,聚焦新媒体、社会运动或性别研究,明确研究问题、理论框架与方法。 参考刘教授的论文,提出与其研究契合的创新问题(如数字平台上的情感动员)。
  • 个人陈述:突出对新媒体与社会运动的兴趣,结合本科或硕士期间的相关经历(如社会调查、媒体分析),说明与刘教授研究的契合度。
  • 推荐信:选择2-3位了解你学术能力的导师,确保推荐信具体描述你的研究潜力与方法论基础。

3.实践经验

  • 参与新媒体相关项目(如社交媒体内容分析)或实习(如NGO的数字传播项目),提升研究背景的竞争力。

博士背景

Cassian,美国top10院校传媒学博士生在读,研究领域包括公共政策、文化传播与广告学。已在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和《New Media & Society》上发表多篇论文,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擅长将社交媒体数据与政治文化分析结合,关注信息传播与公众态度的互动关系。精通数据分析、文本挖掘与传播学理论,为相关领域的博士申请提供全面辅导。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4.26托福考试回忆!口写只有一套题?2025托福有哪些重大变革?!

下一篇

全球AI顶尖大学百强榜揭晓!2025全球AI谁最强?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