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到英国26fall申请季了,很多人开始匹配自己想申请的院校,有些院校申请量是比较大的,只要成绩达到要求,不少人都会把它们加到自己的申请列表里。比如布里斯托大学,这两年申请量大幅增加,而且很早就申请了。
布里斯托对留学生来说是英国QS前50和QS50-100院校的连接点,承上启下。往前可以申请G5和王曼爱这样的名校,往后就是华威、格拉、南安这些院校,所以不管是申请QS前50的还是后面院校的,基本都会申一下布里斯托。
而且今年布大可能进QS前50,意义又不一样了,目前布大的申请难度相对不高,除了工程等核心专业以外,基本成绩符合要求了就能拿offer。这样布大的“性价比”就很高了,当然申请量也会进一步加大,竞争会非常激烈。
还有一点就是布大发offer非常快,有的一两天就下offer了,慢的也不到两周。相比IC、LSE、KCL等著名的“养鱼”院校,布大实在太让人有安全感了,先拿个offer保底,再慢慢等其他院校的录取,也不会太焦虑。
不过今年布大也有点“傲娇”,最近有同学发现布大开始撤销offer了,理由是没有在规定时间交留位费。其实规定时间还没到,布大是提前开始撤销offer,估计是申请量太大,竞争太激烈,摇摆不定没有确认布大的直接就不给录取了。
布里斯托大学的节奏很快,所以要尽早申请,尽早确认,今年一些人觉得拿不到更好的offer可能直接就确认布大了,就是担心其他offer没拿到,布大又撤销了。但每年拿布大当备选的也不少,真正的目标其实是G5,就是offer可能太难等了。
UCL也是建议优先拿offer的院校,UCL是G5院校,也是中国留学生最多的院校,当然不是所有人的背景都是985/211级别的,这与UCL的差异化申请有关。UCL的专业又非常丰富,各种背景的留学生总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申请的。
UCL的offer接受率其实没大家想象的高,有的人拿到了UCL录取,又拿到了爱丁堡核心专业的录取,权衡之下可能就去爱丁堡了,类似的例子还挺多的。尽管如此,UCL依然是留学生最多的院校,可见申请量有多大。
很多人申请UCL就是自身心态的问题,看到周围人拿UCL录取了,自己成绩跟他差不多,自己应该也能拿到。还有的人可能“轻敌”了,觉得UCL容易申请,自己随便申都能被录取。不管能不能拿到offer,先申请了再说。
其实G5院校的申请经历很难被复制,就算两个人成绩差不多,申请UCL可能会因为文书或者科研实习经历的不同,让申请结果也不一样。有的人没申到UCL,反而拿到了IC的offer,觉得不甘心反复argue,可能就是综合评判下来不“适合”UCL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