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会大学物理系
香港浸会大学(简称浸大)是香港一所研究型大学,为香港教资委资助的八所公立大学之一,其前身为1956年创办的香港浸会书院。浸大在多个学科领域享有国际声誉,截至2021年,浸大在数据库领域位列世界第11位,在人工智能领域位列世界第37位,计算机科学领域排名世界第101-125位,研究成果排名全港首位。
李松松教授现任香港浸会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拥有扎实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研究经验。他本科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英才班,随后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获得材料科学博士学位,师从美国工程院院士Charles Schroeder教授。博士后阶段在芝加哥大学与Sihong Wang教授合作开展研究。
李教授在学术成果方面表现突出,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CS)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5篇,H因子达到16。他的研究聚焦于前沿交叉领域,致力于推动基础科学向产业应用的转化。
招生信息
研究方向
李松松教授实验室专注于单分子电子器件的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主要包括三个核心研究方向:
首先是单分子器件的量子输运机理与稳定性研究。单分子器件电子输运性质的研究涉及量子力学效应,在分子尺度上探索电荷传输的基本规律。这一方向旨在突破传统电子器件的物理极限,为下一代纳米电子技术奠定理论基础。
其次是可穿戴智能器件的柔性阵列集成技术,重点关注生物传感和医疗监测应用。柔性可穿戴电子传感器具有轻薄便携、电学性能优异和集成度高等特点,在医疗健康监测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近年来柔性电子在健康监测、个性化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器件的透气性和长期稳定性仍面临挑战。
第三个方向是光电协同调控的仿生类脑计算器件开发。类脑计算技术作为一种脑启发的新型计算技术,具有存算一体、事件驱动、模拟并行等特征,有望解决当前人工智能硬件在能耗和算力方面的问题。光电神经形态器件结合了光子学与电子学各自的优势,在神经形态计算领域展露出巨大潜力。
教授团队背景
李松松教授团队具备完整的产学研背景,在理论建模、实验验证和工程应用方面都有丰富经验。团队与国际知名研究机构保持密切合作,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完善的研究平台。实验室配备微纳加工、化学气相沉积(CVD)、电化学表征等关键设备,为博士生提供一流的研究环境。
招生条件与待遇
博士项目学制为3-4年,采用弹性培养机制,允许学生根据研究进展调整学习进度。基础助学金为每月18,000港币,如获得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HKPFS),月津贴将提升至27,600港币。申请截止时间为8月31日,采用滚动审核模式。
申请者需具备凝聚态物理、分子电子学、柔性电子工程等相关学科背景,熟练掌握微纳加工、CVD合成、电化学表征中至少一项实验技能。语言要求为托福79分以上(写作19分以上)或雅思6.5分以上(单项5.5分以上)。
优先考虑具有微纳加工工艺背景、发表过Q1区SCI论文或掌握Python/Matlab数据处理工具的申请者。申请材料包括英文简历、成绩单、研究计划书和代表性学术成果。
博士有想法
基于李松松教授的研究方向和当前科技发展趋势,我提出以下三个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计划:
多层级自愈合单分子器件网络
传统单分子器件面临稳定性挑战,可以开发基于动态共价键的自愈合单分子器件阵列。通过分子设计引入可逆化学键,使器件在受损时能够自主修复,同时构建多层级网络结构实现冗余保护。这种设计不仅能提升器件寿命,还能为自适应电子系统奠定基础。
仿生多模态融合感知芯片
模仿人类皮肤的多种感受器,设计集成温度、压力、湿度、化学成分检测于一体的柔性芯片。采用分层异质结构,底层为高灵敏度压力传感阵列,中层为温湿度检测网络,顶层为化学传感器阵列。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多模态信号融合,提供比单一传感器更准确的健康监测数据。
光电耦合神经元网络计算架构
结合光学计算的高带宽优势和电子计算的精确控制能力,设计光电混合神经形态芯片。利用光子进行大规模并行矩阵运算,电子电路负责非线性激活和记忆存储,实现真正的光电协同处理。这种架构有望在保持低功耗的同时,显著提升计算性能,为边缘AI设备提供新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