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大学——深港双城学术高地
岭南大学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八所公共资助院校之一,拥有本地高等教育机构中最悠久的历史传统。学校获得QS五星+评分认证,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影响力排名中位列全球"优质教育"前2%。跨学科学院作为学校重点发展的创新研究单位,致力于打破学科边界,推动跨领域协同创新。
学校地处香港这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深圳形成深港双城联动格局,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国际化学术环境和丰富的产业合作机会。完善的科研设施包括先进的3D打印实验室、智能材料测试平台等,为前沿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撑。
招生信息
核心研究方向
陈曦教授团队专注于智能材料与结构的前沿研究,涵盖五大核心方向:
可重构超材料与折纸工程材料:探索具有动态可调性能的新型人工材料,实现结构与功能的按需重构。
软体机器人创新设计:开发基于软材料的仿生机器人系统,突破传统刚性机器人的局限性。
非侵入式人机交互传感技术:设计新一代柔性传感器件,实现自然、直观的人机交互体验。
功能化3D打印智能材料:结合增材制造技术,开发具有特定智能响应功能的定制化材料。
新型智能材料系统开发:构建集成感知、判断、响应于一体的智能材料平台。
导师团队实力
陈曦教授现任岭南大学跨学科学院院长、讲席教授,是国际公认的软物质力学领域领军学者。他拥有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本科、清华大学硕士、哈佛大学博士的顶尖教育背景,师从美国三院院士J.W. Hutchinson教授。
学术成就卓越:发表高水平论文46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超过20,000次,H指数达75。曾获美国总统早期职业科学家奖(PECASE)等十余项国际殊荣,担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材料分会主席等重要学术职务。
国际合作网络广泛:与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清华大学等世界顶尖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术交流平台。
招生条件与待遇
博士研究生:
· 学历要求:机械、材料、力学等相关专业硕士或学士学位
· 奖学金:全额奖学金,月津贴19,300港币
· 培养模式:深港联合培养,享受双重学术资源
· 入学时间:每年1月和9月两个批次
博士后研究员:
· 基本要求:智能材料、软物质力学等相关领域博士学位
· 研究经历:以第一作者在领域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 薪酬待遇:优先推荐申报校长博士后计划(月薪38,000港币起)
· 发展支持:提供国际会议交流资助,全年开放申请
科研助理:
· 定位:面向拟深造的优秀硕士毕业生
· 薪酬:月薪18,000港币起,根据科研经验面议
· 发展通道:表现优异者优先获得本团队博士录取资格
有想法
基于对智能材料领域发展趋势的深度分析,我们为有意加入团队的研究者提出以下几个极具前瞻性的创新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一:AI驱动的自适应超材料设计
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超材料逆向设计平台,实现从目标性能到微观结构的智能映射。该项目将结合陈曦教授在超材料方面的深厚积累,开发可解释的机器学习算法,突破传统试错式设计模式。预期成果包括建立智能材料设计的理论框架,开发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材料设计软件,在Nature子刊等顶级期刊发表系列高影响力论文。
研究计划二:数字孪生驱动的软体机器人进化系统
建立软体机器人的数字孪生模型,实现物理机器人与虚拟模型的实时同步和协同进化。该项目将融合软物质力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开发自主优化的软体机器人系统。研究内容包括软材料本构关系的数字化建模、基于强化学习的机器人行为优化、以及多机器人协作的群体智能算法。
研究计划三:生物启发的多级响应智能界面
模拟生物组织的多级结构和响应机制,设计具有层次化智能响应的功能界面。该项目将从分子、细胞到组织的多个尺度出发,构建能够感知环境变化并做出适应性响应的智能材料系统。重点关注界面的自修复、自清洁和自适应等功能,为下一代智能设备和生物医学应用提供材料基础。
研究计划四:量子调控的智能材料响应机制
探索量子效应在智能材料中的作用机制,开发基于量子调控的新型智能响应材料。该项目将结合量子物理、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研究量子态调控对材料智能行为的影响规律。预期突破包括发现新的量子智能效应、建立量子-经典耦合的理论模型、以及开发具有量子增强功能的智能材料器件。
研究计划五:可持续智能材料循环体系
构建基于绿色化学和循环经济理念的智能材料可持续发展体系。该项目将重点研究可降解智能材料的设计原理、废料回收再利用技术、以及材料生命周期的智能管理系统。通过跨学科合作,建立从材料设计、制备、应用到回收的全链条绿色技术体系,为智能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