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招生要求
基本学术要求
申请HKUST博士项目,需要获得认可院校的学士学位,同时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具有优秀学术表现记录的学士学位
·全职研究生阶段学习至少一年,或兼职学习至少两年的满意工作证明
英语水平要求
申请者必须满足英语语言要求,具体标准如下:
· TOEFL:网考(iBT)总分80分(一次性完成)或纸笔考试总分60分
· IELTS:总分6.5分
·如果本科学位来自英语授课的院校,可豁免英语要求
申请时间节点
·26学年秋季入学申请现已开放
·建议在指定截止日期前提交所有申请材料
·滚动录取,从2026年1月开始
奖学金支持
Hong Kong PhD Fellowship Scheme (HKPFS):
·年度津贴HK$337,200(约US$43,120),为期4年
·HKUST RedBird PhD Award:第一年招募奖HK$40,000,后续年度学术卓越奖HK$20,000
· 会议差旅津贴:每年HK$14,000,为期4年
普通博士奖学金:
·未获得HKPFS的申请者可获得Postgraduate Studentship,年度津贴HK$225,120
学费标准
·2025/26学年学费HK$44,500
·2026/27学年调整至HK$47,000
·2027/28学年为HK$49,500
二、教授研究方向
核心研究领域
Prof. Wong的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细胞信号传导机制的阐明,特别是涉及G蛋白偶联受体(GPCRs)的信号传导。他的研究具体包括:
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
·检查结合阿片肽、褪黑素或趋化因子的GPCRs的功能能力及其G蛋白偶联特异性
·阐明GPCRs及其相关G蛋白上相互作用结构域
临床转化价值:
·阐明了许多具有治疗价值的GPCRs的分子药理学,包括阿片肽、褪黑素和趋化因子受体
·对GPCRs在调节基因转录、细胞增殖和分化方面的理解有重大贡献
近期研究成果
从提供的发表论文可以看出,Prof. Wong团队在以下方向取得重要进展:
褪黑素受体研究:
·MT1和MT2受体的信号切换机制
·褪黑素受体与皮肤衰老的关系
·受体异构体的计算分析
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
·星形胶质细胞中Bradykinin B2受体的激活
·G蛋白偶联受体在结构可塑性和认知功能中的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相关信号通路的多靶点调节
细胞信号传导机制:
·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机制
·cAMP信号的实时检测
·G蛋白亚基解离机制
学术声誉
Prof. Wong已发表220多篇科学文章,是FASEB BioAdvances杂志的联合主编。他曾获得多项荣誉,包括Croucher高级研究奖学金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荣誉奖章。
三、创新研究想法
基于Prof. Wong的研究专长和当前科研热点,以下几个创新研究方向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1. 基于人工智能的GPCR药物设计平台
研究背景:结合Prof. Wong在GPCR结构功能关系方面的深厚积累,利用深度学习算法预测GPCR-配体相互作用。
具体方案:
·构建包含褪黑素受体、阿片受体等多种GPCR的结构数据库
·开发基于图神经网络的配体-受体结合亲和力预测模型
·设计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型GPCR调节剂
创新价值:将计算药物设计与实验验证相结合,有望加速新药开发进程。
2. 单细胞水平的GPCR信号动态解析
研究背景:利用最新的单细胞测序和实时成像技术,在单细胞水平解析GPCR信号的时空动态特征。
具体方案:
·建立单细胞GPCR信号报告系统
·研究不同细胞类型中同一GPCR的信号差异
·探索细胞异质性对GPCR药物反应的影响
应用前景:为个性化医疗提供理论基础,特别是在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
3. 衰老相关GPCR网络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研究背景:结合Prof. Wong在衰老科学中心的工作,构建衰老过程中GPCR信号网络的系统性图谱。
具体方案:
·利用多组学数据分析衰老过程中GPCR表达和功能变化
·识别关键的衰老调节GPCR节点
·开发基于GPCR调节的抗衰老干预策略
临床意义:有望为延缓衰老和治疗年龄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4. 脑-肠轴GPCR通讯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探索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通过GPCR调节脑功能的分子机制。
具体方案:
·建立肠道微生物-GPCR-神经功能的关联模型
·研究特定微生物代谢产物的GPCR激活机制
·开发基于微生物调节的神经保护策略
转化价值:为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提供新的干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