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非港宝”进入18岁成年节点,这群特殊身份的青少年正站在升学的关键路口。
从华侨生联考的激烈竞争到香港DSE的多元选择,从内地公立体系到回港就读的路径规划,他们的升学选项看似丰富,实则暗藏诸多变数。
联考赛道:曾经的捷径,如今的红海
华侨生联考作为专为港澳台及华侨学生设立的升学通道,曾因竞争小、门槛低被视为 “低分上名校” 的捷径。
但如今,这条赛道已不再平静。
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华侨生联考通过审核的考生达11882人,比2024年又增加了1562人,增幅15.1%。
其中,香港籍考生占比82.3%,这与2006-2012年“双非港宝”出生高峰直接相关。
当年每10个香港新生儿中,就有近4个是 “双非” 儿童,如今他们正集中进入升学周期。
据推算,2028年前后,随着2011年出生的双非港宝迈入升学季,联考将迎来真正的“爆发期”。
多元升学路径:不止于联考的选择
对双非港宝而言,升学并非只有联考一条路。
结合香港身份优势,有两条路径可供选择,各有其适配场景。
1.回港就读:衔接本地教育体系
香港DSE作为香港本地“高考”,近年来逐渐成为双非港宝的热门选项。
其优势在于“一考通三地”:成绩可申请香港本地高校、内地多所高校(含清北人大)及海外近300所院校。
对计划兼顾内地与海外升学的家庭来说,DSE的灵活性更具吸引力。
香港教育以DSE课程为核心,若要插班需要趁早,避免课程脱节。
目前主要有四类择校方式:
寄宿中学:适合无陪读条件、预算充足的家庭,如圣保罗男女中学、拔萃男书院等名校,宿位虽紧张但资源集中。
跨境中学:深圳居住家庭的优选,每日通过校巴往返深港,如赵聿修纪念中学、元朗公立中学。
全港选校:可搭配寄宿家庭,选择范围广,需自行解决住宿与监护问题。
家长陪读:需家长获取香港身份,亲子陪伴更紧密,但身份办理成本较高。
回港就读的核心挑战在于语言衔接——香港中学多以粤语或英语授课,建议提前强化语言能力。
2.国际课程:直通海外高校
若计划出国留学,A-Level、AP、IB等国际课程也是可行路径。
双非港宝凭借香港身份,可入读内地纯外籍国际学校,其课程体系与海外高校无缝对接。
不过这类学校学费较高(年均15-30万人民币),更适合预算充足的家庭。
挑战与规划:提前布局是关键
无论选择哪条路径,“提前规划”都是绕不开的关键词。
尽管政策变严,报考难度上升,但对于那些早早完成身份布局、在海外拥有真实学习生活经历的家庭而言,华侨生联考依然是一条值得信赖的稳健升学通道。
关键在于时间和身份,父母需要在孩子初中阶段就完成身份规划和海外学业安排。
如果您对香港中小学插班感兴趣,欢迎扫描以下二维码,限时免费线上测评(原价5000港币)!
从报名时间来看,联考每年3月初启动,身份、学历、学籍材料必须提前准备到位。
也就是说,从规划到报考,至少需要提前2年甚至更早的筹备。
没有绝对捷径,只有适配选择
从首例“双非港宝”获得居留权,到如今进入升学季,这群青少年的成长轨迹始终与教育政策变迁紧密相连。
华侨生联考的“红利期”虽在收窄,香港身份带来的多元升学优势仍在——关键在于能否根据家庭与孩子的特点,提前做好路径规划。
对双非港宝家庭而言,与其纠结“哪条路最容易”,不如思考“哪条路最适配”。
无论是联考、DSE还是回港就读,提前3-5年布局语言、课程、身份材料,才能在升学竞争中占据主动,让香港身份的价值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