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文书的意义是什么?

26Fall申请季已经开始,相信小伙伴们肯定都摩拳擦掌、蓄势待发啦!虽然文书主题并无限制,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但是也有一些主题不是那么适合写的,写了不仅不能为申请加分,反而是在招生官的雷区蹦迪,有直接被拒的风险。

为了不让小伙伴们浪费时间在价值不大的文书主题上,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最好要避免的文书主题!

01、申请文书的意义是什么?

在具体讨论应该避雷的文书主题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文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写文书。总的来说,大学通常试图通过文书,从你的角度、价值观和声音中了解你是谁。

这就容易出现申请文书的思维误区:容易被文书提示带跑。例如,提示可能会要求你描述你求学路上有趣的经历/克服挑战的经历,这倒是很多同学在撰写自己的文书时文墨着重描写了这段丰富有趣的故事,然而招生官真正关心的是你是谁,故事的究极目的是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你。

因此,你可以通过自己的讲述方式向招生官传达自身性格、价值观和生活与学校相符的地方,但要确保你的内容有助于让招生官挖掘正面特征的。例如,通过描述你克服困境逐渐深入探索课题的过程以展示你作为学者和研究人员的潜力,一篇关于你在你的社区做志愿者的文章向招生委员会表明你是一个专注于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领导者。

除了让自己的申请形象更好以外,任何申请文书的主要目标都是帮助你从其他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因此,一个好的文书主题相当重要。

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总结归纳一些陈词滥调的文书选题,并且详细解释为什么它们会落了俗套。

02、陈词滥调型1:体育故事

  • 竞技类球赛决胜时刻的一记历史绝杀;
  • 历经伤痛与折磨,克服一切抱得“冠军”;
  • 饱含热血与汗水,坚持完成严苛的训练;

这些话题让人激情澎湃,不仅彰显着成就与辉煌,还体现着选手坚韧不拔、博取胜利的竞技精神,是很多申请者第一时间最容易联想到的生活经历。可是如果在十篇文书中有八篇都选择了类似的主题,那它们的结局可想而知。

这类选题每年都会陈旧地出现,早已成为招生官心中的“老调重弹”,一听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局。作为传说中的“王道热血”类故事框架,经久不衰之下自有它独特的故事内核。如何在成千上万已有的体育故事文书中,找到自己独特的切入点,让博览群“书”的招生官眼前一亮,可不是一件易事。

如果你坚持选择这个主题,或许可以参考斯克利普斯学院招生官 Laura Stratton 提出的新思路:在录取文书中,有学生描述了整个赛季都在比赛中参与的经历,并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在最后一场比赛中担任替补,在全程坐在场边时的内心体验。

顾问留言:

像这样的思路其实就是一种对经典的“解构”,就像《死侍》、《一拳超人》这类的反英雄作品一样,当“英雄冒险成长终于屠掉恶龙”的模式泛滥的时候,一部反其道行之的作品就显得很亮眼。

当然这只是一个好的开始,最核心的部分还是要展现出你独特的人生经历。退一步说,即使没有以坐在替补席的视角来写,而是用最俗套的“努力训练最后绝杀”的框架,只要带入自己独特的个人经历和体验,一样可以写出不错的文书。比如我们假设作者是一个喜欢篮球的女生,从小很多人不理解她的爱好,也很难找到有归属感的community。在篮球队里,她终于找到了一群认同自己的人。在训练过程中,她对自己的identity和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都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样以体育比赛作为背景,深入展现自己内心探索和成长的文书,一样可以写得很好

当然具体呈现上可以做些调整,比如我会在绝杀球那里换种写法:假设这篇文章的内核是“我要做我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我找到了可以完全信任,相互包容的伙伴”,那么绝杀球写到接到队友的传球,投出手的时候结束文章就刚刚好。

03、陈词滥调型2:社区服务

如果在上世纪80年代,在文书中描述自己聚焦于为弱势群体、慷慨奉献的志愿工作,往往是通往顶尖学府的一把钥匙。然而今时不同往日,这样的主题若处理不当,恐会被视为迎合之举,显得缺乏真诚与深度。招生官员并非不谙世事,他们洞察到部分学生可能仅是出于入学动机,短暂涉足如无家可归者援助等领域。

当然,这并不是引导大家摒弃社区服务,而是倡导在撰写文书的时候,避免单纯将其作为敲门砖来论述。很多同学认为大学是想招那些做了很多社区服务工作的学生,所以学校会赞扬学生为社区做贡献的行为。虽然话说得没错,但是招生官更多是想从这些社区服务的经历中看到社区服务精神。

真正的社区服务精神,应当源自内心的善良与对社会的责任感,而非单纯为了个人利益。因此,若你的志愿服务是出于对社区的深切关怀与改善的愿望,而非功利性考量,这样的行为即便不在申请中详述,也不会削弱你作为一位有爱心、有担当的申请者的形象,更不会给你的申请之路带来负面影响。

顾问留言:

社区服务的文书最大的雷区就是写得自己居高临下,屈尊去服务。如果这类文书读起来感觉不是你在帮助他人,而是别人在帮助你(升学)。这样的话我们不如不写。

一个好的方向是找到一个跟你自身有关的事情,内在关联越强越好。比如我如果平时不怎么去博物馆,突然报名做了一天的志愿者维持场馆秩序,这个事就和你没什么关系,做了一百天也一样(当然时间久了可能会有新观察和体会,但这就是另一码了);可如果你从小爸妈上班没人管的时候,就会把你放到博物馆里泡一天,久而久之你对各个展品,各个细节如数家珍,你甚至能“听到”某件历史文物透过时空想要传达的“故事和声音”。这时候再去博物馆做志愿者,那这段经历就是最有力量的一类community素材。

04、陈词滥调型3:我的长辈/英雄/榜样

“他人影响”类的文书基本也是重灾区:这类选题的对象选择,或许是你的长辈亲人;或者是你心中的英雄榜样。

这并非完全不能写,而是经常容易思维定式地走进了一定的故事模板之中(老生常谈)。你也许本来想传达“对亲人的敬意”、“对榜样英雄的崇拜”,但这样的主题若处理不当,文书的笔墨比重过多偏移向了Ta,可能会让招生官感到乏味,难以对申请者留下印象。

毕竟,这一类选题需要极其细腻的文笔与分寸感的把握。如果对他人过多的笔墨,使得招生官的注意力从申请者身上转移到不需要申请大学的长辈/英雄/榜样身上。那对于申请文书来说,这样的结果显然是本末倒置了。

如果你坚持要写关于“长辈/英雄/榜样”的主题,请确保你深思熟虑:

  • Ta对你有哪些启发?
  • 你们一起经历了什么?
  • 这些经历或惊喜如何让你成为更好的人?

通过深入挖掘故事背后的原因,将你的叙述重新聚焦到你自己身上,效果往往更佳。

顾问留言:

提到长辈,还有一个延伸的主题也非常容易踩雷:就是长辈的离去。这也许是一件对你人生影响非常大的事件,我们并不是因为会对逝者不尊重才不建议写,而是作为文书素材,这个话题很难把握。虽然难写,但不是不能碰。这里,我会有几点建议:

1. 最好是在你觉得自己已经走出来,能够和解的时候再写,不然身处情绪漩涡中,文笔是很容易被情绪控制的;

2. 如果要写亲人的离去,尽量把它放在文章的最开头,让靴子尽快落地,然后写它对你的后续影响。因为这对于读者而言,一直在预期一件不可避免的悲剧发生,是非常沉重的事情。

05、陈词滥调型4:强调校园活动与成绩

招生官可以轻松查看你的活动列表和成绩单,因此对高中活动与成绩做简单概括的“汇报性”文书不会产生令人信服的效果,反而是画蛇添足,平添了更多的无效信息。

为了在文书中脱颖而出,我们还是建议同学们在文书中尽可能分享一些招生官尚未了解的信息。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亮点”真的发生在课外活动中,也请专注于某一项令人印象深刻的活动,避免泛泛而谈。更为关键的是,确保招生官透过课外活动的“外表”看到你的性格特征或个人成长

同一件事、同一个成长历程,从不同角度看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横看成岭侧成峰”,跳出事件的本身,反而更加容易看出这件事情深层次的意义。学校要了解的正是你和你的个性,而不是某个事件或经历,所以千万不要用整篇文章来讨论自己的成就。

06、陈词滥调型5:兴趣爱好

兴趣爱好本身并无绝对的重要性。关键在于,这些活动是否与你独特的申请优势紧密相连,能否成为你展现“独特灵魂”与潜力的一个窗口。若仅仅是对音乐的热爱,或是某种小众领域爱好的炫耀,那么在文书中大肆渲染,只会适得其反。

如果你将自己的兴趣爱好钻研到了一定的高度,如首席小提琴手,这个身份就不仅仅是个人兴趣那么简单了。它是你才华与努力的见证,是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

此时,你应当思考并清晰地传达给招生官:你将如何利用学校的资源,进一步深化你的艺术造诣,或是将这一技能与专业学习相融合,创造出新的可能。这样的表述,才能让你的申请文书更有说服力,并且向招生官展现出一个既有深度又具前瞻性的申请形象。

我们常说:申请季中,把优秀的学术成绩+独特的故事+有趣的灵魂串联起来,才是最关键的。文书的核心仍然是申请人本人。在选择文书主题时,同学们务必选择那些你认为既有趣,能让他人也感兴趣的故事,并且能够表达出你独特而独一无二的观点。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北京国际学校8月开放日最新安排 全面汇总来袭

下一篇

2025年上海A-Level国际学校升学数据大盘点!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