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大需要同时满足“门槛低、好录取、好毕业”这三个条件,学校才有可能被说水。
但有这么一所顶尖名校,排名很高,录取门槛实际也不低,更是严格管控一等学位。却每年都有人在没有完全了解它的情况下,道听途说,或看到双非学生也能拿offer,就觉得这所名校 “太水”,甚至把它和国内大专划等号。
它就是UCL伦敦大学学院!不过,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作为英国G5顶尖名校,UCL的真实实力可能被误解得太深了!
今天,老师就顺着这个争议,跟大家一起来聊聊UCL到底相当于国内哪所大学,那些 “水校” 的说法又从何而来?
录取门槛
之所以会有 “UCL = 大专” 的离谱说法,多半是没搞懂它的录取逻辑。
作为英国最包容的G5院校,UCL的办学理念是 “让所有学生有书读”,这让它的录取逻辑和大家传统认知是完全不同的:大部门名校都会卡 “出身”,院校背景不好,申请的机会都不给。
但UCL更看 “表现”:只要你能证明你很优秀,哪怕是鸡头,UCL都愿意给你一个机会。这跟奉行精英制教学的其他大学是有很大不同的。
看懂了录取逻辑,我们再来看录取门槛。被误导的很多同学可能真的以为UCL很好申请,每年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同学跟咨询顾问argue:“不是说双非都能申吗?我可是985欸,均分83还不稳录?”
实际上,UCL 的录取门槛是两极分化的:一方面,像计算机、医学这种硬核专业,录取难度堪比国内清北:985 学生均分 88 + 还得带科研,双非学生想申基本 “陪跑”。
录取门槛稍低的,大部分是交叉缝合专业,因为开设时间短、竞争小,双非学生也有机会拿到 offer,但这类专业占比不到 10%,却被放大成 “UCL 很水” 的证据。
更何况,UCL哪怕是交叉专业,课程难度、毕业要求也远超国内大部分高校——光毕业论文就得写 1.5 万字,还得通过严格的答辩,哪有 “水” 的可能?
学术影响力
讲句大实话,单论国际影响力,UCL 的学术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顶尖水平,学术实力也是远超清北的,UCL是能同时排英国QS和美国USNews前十的6所大学之一,其他 C9 在UCL 面前真不够看。
此外,UCL手里攥着 30 多个诺贝尔奖得主,光这一点就甩不少学校一条街。在脑科学、人工智能、医学等领域的科研实力全球领先。
比如它的神经科学研究所,设备投入和研究成果能和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院掰手腕;人工智能交叉学科更是欧盟重点合作项目,经费支持比国内 C9 院校的同类专业还充足。
再看学科实力:QS 学科排名里,UCL 的教育学连续十年霸榜世界第一,建筑、医学常年稳居前十,计算机科学冲进世界前五,这些领域别说C9,就连清北都得掂量掂量。
国内高校擅长的工科领域,UCL 的机器人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也早就和硅谷巨头深度合作,科研成果转化率甩国内不少985一大截。
各大世界排名更不用提,QS、泰晤士常年稳坐世界前10,这种稳定性背后是深厚的学术积淀 —— 从 19 世纪创立至今,它的医学、物理、经济学等学科就没掉出过全球前 20。这种影响力,国内只有清北能勉强匹敌,其他 C9 院校都难以望其项背。
核心排名:
🟡2026 QS排名 No.9
🔴2025-2026 U.S.News排名 No.7
🟣2025 THE泰晤士排名 No.22
🔵2024 ARWU软科排名 No.16
就业认可度
UCL 的就业情况确实两极分化得厉害,因行业、场景差异极大。
对于管院、计算机学院的毕业生,回国能进中金、腾讯等头部企业,认可度和复旦、交大相当;去伦敦金融城就业的,进高盛、摩根的比例比国内多数 985 还高。
交叉专业毕业生多进入企业职能岗、体制内,认可度接近国内财经类 211(如西南财大、中南财大)。在英国、欧盟就业的毕业生,进入跨国企业、科研机构的机会远超国内高校,这是UCL的“全球优势”。
但在国企、选调生等 “本土偏好” 强的场景中,UCL 确实不如清北—— 国内雇主更认 “清北圈子”,这是海外名校难以替代的,毕竟高校的存在感与地域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比如,广东学生的眼里,可能除了清北,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就是最好的。
当然,如果大家去投小微民企,这些公司的HR可能也确实有可能并不认识UCL而觉得UCL是水校。毕竟,UCL的后缀是伦敦大学“学院”,在国内传统认知来看,“学院”后缀的大学基本是双非二三本或独立院校。
其实,“UCL=大专” 的说法,就像 “清北=技校” 一样离谱,都是只看到个别现象就下结论。UCL 的真实定位是“一所兼容并蓄的全球顶尖院校”:既有清北级的科研实力和国际声誉,也给了普通学生通过努力 “逆袭” 的机会。
不管怎么说,UCL就是非国内顶尖院校学生的能够到的最好院校了。能进这里,你已经领先国内 95% 的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