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带大家深入解析今天我们将带大家深入解析香港教育大学 艺术史学系的博士生导师Prof.Lau,通过这样的“方法论”,让大家学会如何从了解一个导师开始,到后期更好地撰写套磁邮件及其他文书。
研究领域解析和深入探讨
教授是香港现代建筑史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领军人物,其研究工作横跨多个相互关联的学术领域。作为香港教育大学文化与创意艺术系的副教授兼代理系主任,教授的研究核心聚焦于香港及亚洲现代建筑与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与传承。从其学术足迹可见,教授将建筑视为文化认同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造,更是社会文化互动的舞台。
教授的研究领域可划分为四个主要方向:现代建筑与文化、城市研究、香港与中国现代化进程、艺术与建筑史。这些研究方向既有独立性,又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教授尤其关注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在香港的发展与演变,将其视为殖民时期文化抵抗和身份塑造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对这一建筑风格的深入研究,教授揭示了建筑如何成为表达本土身份和文化自主性的媒介。
在研究方法上,教授采用跨学科的视角,结合建筑史、文化研究与后殖民理论,运用解释性历史研究法和档案研究方法,通过政府文件、历史照片、图纸等一手资料的分析,以及与建筑师后人、电影档案管理员和建筑史学家的访谈,重构了香港建筑文化的历史脉络。这种多元的研究方法使教授能够超越传统的建筑形态分析,将建筑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理解。
教授对香港电影院建筑的研究尤为深入,通过对从1860年代到二战前后香港电影院建筑设计变迁的考察,分析了社会文化因素如何影响建筑风格的演变。这一研究角度突破了传统建筑研究的局限,将建筑视为社会变革和文化互动的具体体现。如教授在研究中指出,Art Deco风格的电影院不仅仅是娱乐场所,更是殖民地社会中的抵抗象征和文化自我表达的媒介。
值得注意的是,教授的研究不仅关注建筑本身,还延伸至建筑师与开发商的关系研究。以1920-1930年代的Crédit Foncier d'Extrême-Orient(远东房地产信贷公司,CFEO)为例,教授通过档案研究和与建筑师后人的访谈,揭示了西方企业家和建筑师如何适应本地需求,为香港引入现代建筑风格,同时融合中西方建筑传统。这一研究填补了香港和中国条约口岸城市城市史中的重要空白。
除学术研究外,教授还将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积极参与香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为香港DOCOMOMO(现代运动建筑、遗址和社区的文献和保护组织)分会的创始成员,教授致力于提高公众对香港和亚洲现代建筑及城市遗产的认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完善。
精读教授所发表的文章
1.《Remembering walls by map naming and planned attempts to eradicate and salvage a wall-less "walled city": Kowloon City》
(在Land Use Policy期刊2025年发表)是一项关于九龙城区历史记忆和城市变迁的研究。该研究采用地图命名和规划分析的方法,探讨了这一地区从有围墙到无围墙的转变过程以及城市空间的演变。该研究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为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
2.《Augmented reality book design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architectural heritage: Educational heritage in Hong Kong Central and Western District》
在2024年发表于Journal on Computing and Cultural Heritage
教授与团队探索了增强现实技术在建筑遗产教育中的应用,展现了其在教育创新方面的探索。该研究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为建筑遗产的教学与学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Hong Kong Art Deco: Theatre buildings and a hybridised design approach during the interwar years》
2023年,在Surveying & Built Environment期刊发表
深入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香港Art Deco风格剧院建筑的混合设计方法。这一研究揭示了Art Deco风格在香港的本土化过程,以及其如何融合东西方设计元素,形成独特的建筑语言。
4.《Theatre heritage in pre-WWII Hong Kong: A postcolonial reading》
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发表
文章从后殖民理论视角解读了二战前香港剧院建筑的变迁。该研究通过社会文化维度,描绘了从1860年代早期殖民时期到1930年代晚期二战前,影响剧院建筑设计的各种因素。论文采用后殖民分析框架,结合解释性历史和档案研究方法,考察了政府文件、历史照片等一手资料,深入分析了社会文化因素、不断演变的建筑规范以及本地行业如何影响半个世纪以来剧院建筑的转型。
教授的学术地位
教授在建筑史和文化遗产研究领域拥有显著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这体现在其学术成就、专业认可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
- 学术成就教授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多个高水平国际期刊,包括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Cities、Land Use Policy和Sustainability等。这些期刊在建筑、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声誉,论文被收录表明其研究达到了国际学术标准。教授的研究项目多次获得研究资助,包括2016-2018年的Early Career Scheme (ECS)资助和2020-2022年的General Research Fund (GRF)资助,这些都是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研究资助局提供的竞争性资助,显示了其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潜力。
- 专业地位教授的专业地位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她担任多个学术期刊的副主编,包括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itical Cultural Studies和Journal of Technologies in Society。此外,教授还受邀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的考官,这表明其在建筑教育领域的专业能力得到了肯定。作为香港DOCOMOMO分会的创始成员,教授在现代建筑保护和文献记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于2013年共同策划了香港DOCOMOMO首次展览,为提高公众对现代建筑保护的意识做出了贡献。
- 教学成就教授的教学成就获得了高度评价。2018年,她获得香港教育大学校长教学优异表现奖(个人奖-早期职业教员),这是对其教学工作的重要肯定。教授不断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于2020年获得幼儿教育学位教育文凭,以探索在更低年龄段进行创意和艺术教育的可能性;2023年,她完成了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的文化资源管理文凭课程,进一步丰富了其在文化遗产领域的专业知识。
- 社会影响力教授通过各种公共讲座和社区活动,将学术研究与公众教育相结合。她曾在长江中心以"香港:消失的遗产,还是发现的遗产?"为题发表演讲,探讨如何塑造香港未来和香港文化保育的议题。此外,教授还受邀在HKU Space的文化遗产管理研究生文凭课程中担任客座讲师,并在香港海事博物馆为公众项目"香港足迹"发表演讲,这些活动都扩大了其研究的社会影响。
有话说
通过对教授研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提炼出几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创新方向和理论思考。
- 建筑作为文化记忆和身份表达媒介的重要性在香港这样一个经历了殖民统治和主权回归的城市,建筑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历史记忆的载体和文化认同的象征。这一观点对于理解其他后殖民地区的建筑遗产也具有启发意义。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建筑遗产保护强化本土文化认同,同时促进跨文化对话。
- Art Deco风格在香港的研究教授展示了一种"混合设计方法"的可能性。这种方法融合东西方设计元素,既吸收国际现代主义的影响,又保留本土文化特色,创造出独特的建筑语言。这一研究路径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有益参考,特别是在如何平衡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方面。未来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可以从这种历史经验中汲取灵感,探索既尊重地方文化传统又融入现代技术和理念的设计方法。
- 后殖民理论应用于建筑研究通过将建筑视为"自我塑造"和"自我表达"的主体,而非被动的客体,教授提供了一种批判性解读殖民地建筑的新视角。这种理论框架不仅适用于建筑研究,也可以扩展到其他物质文化领域,如城市规划、公共空间设计等。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运用后殖民理论分析当代城市空间的权力关系和文化政治。
- 社会可持续性在遗产保护中的价值研究传统的遗产评估机制往往侧重于历史和物理方面的价值,而忽视社会意义。教授通过对香港国家剧院保护案例的分析,揭示了公众参与和社会可持续性在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这一研究为完善遗产保护政策提供了新思路,即应该将社会价值纳入遗产评估的关键指标,并加强公众参与机制。
- 教育创新教授将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建筑遗产教学,开发了面向香港中西区教育遗产的增强现实书籍设计,展示了科技与文化教育结合的潜力。这种创新方法不仅增强了学习体验,也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和传播提供了新途径。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数字技术(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在文化遗产教育和保护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利用这些技术重现已消失的历史建筑和城市景观。
博士背景
Isabella,美国top学院艺术史研究所博士生,专注于东亚现代艺术与全球化研究。擅长运用数字人文方法,探索20世纪中国艺术家在国际艺术网络中的角色和影响。在研究跨文化艺术交流与身份认同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盖蒂研究所奖学金和美国艺术史学会新秀奖。研究成果发表于《The Art Bulletin》和《Artibus Asiae》等顶级期刊。擅长艺术史,人类学等相关领域的文书写作辅导,熟悉相关领域的PhD申请流程及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