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牛津大学音乐学系全奖博士招生 | Prof. Sebastian

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英国牛津大学 音乐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牛津大学Prof.Sebastian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英国牛津大学全奖博士招生 | Prof. Sebastian(610)

教授现任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Somerville College)音乐研究员兼导师,同时担任牛津大学音乐学院(Faculty of Music)副教授

她是当代民族音乐学、社区音乐和音乐教育领域的重要学者,其研究工作跨越了音乐人类学、音乐社会学、移民研究和跨文化教育等多个学科。教授曾以Samantha Sebastian Dieckmann或Samantha Dieckmann的名字发表学术成果。作为活跃于国际学术舞台的研究者,她同时担任《国际社区音乐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ty Music)和《音乐教育研究研究》(Research Studies in Music Education)的编委,积极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

研究领域

教授的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领域:

  1. 音乐与移民:关注移民和前难民社区的音乐生活,研究他们在移民过程、离散状态和重新安置环境中的音乐实践,探索音乐如何成为维系文化认同、促进社区融合的工具。
  2. 跨文化关系: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个体和群体之间通过音乐活动建立的联系,分析音乐在跨文化交流和互动中的作用。
  3. 集体声音:研究集体歌唱和音乐表演作为社会表达和自我代表的方式,特别关注边缘化群体如何通过集体音乐活动获得声音和能见度。
  4. 音乐作为公共教育:探究音乐如何作为公共教育的工具,促进自我表达和解决群体间冲突,分析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影响。
  5.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考察中学音乐课程中"多样性"的构建和体验,关注音乐教育中的文化代表性和包容性问题。

她目前的研究项目是一项社区参与型的离散研究,重点关注音乐声音与全球劳动力移民之间的界面,特别关注海外菲律宾工人(Overseas Filipino Workers)的音乐实践。这一研究将移民、劳工研究和音乐人类学结合起来,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生产和身份构建。

研究分析

1.《Encountering publicness and multiculture: Public pedagogy with a multilingual community choir》

即将于2025年发表在《Ethnomusicology》杂志

这项研究探讨了多语言社区合唱团如何作为公共教育的载体,促进不同文化背景成员之间的理解和融合。教授通过深入的民族志调查,记录和分析了合唱团成员如何通过集体歌唱活动协商和建构共享的公共空间,以及这一过程如何挑战和重塑参与者对文化差异和公共参与的理解。该研究对于理解音乐实践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为音乐作为社会介入工具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2.《Voicing voicing: Attuning to the material in studio recording the Lullaby Choir》

2024年发表在《Music Education Research》上

这篇文章通过对摇篮曲合唱团录音过程的深入研究,探讨了录音实践中的物质性维度及其对集体声音表达的影响。教授分析了录音技术、空间安排、声音处理等物质因素如何塑造和调节合唱团的集体声音,并考察了这一过程中参与者对自身声音的感知和理解。该研究将声音研究、物质文化研究和音乐教育相结合,为理解声音生产的社会技术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对音乐教育实践中的技术应用有重要启示。

3.《Building bridges: Translating refugee narratives for public audiences with arts-based media》

发表在《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Studies》上

这项研究考察了艺术媒介,特别是音乐,如何被用来传达和翻译难民的生活经历和叙事,使其能够被更广泛的公众理解和接受。通过分析多个艺术项目的案例,教授探讨了艺术实践在跨文化沟通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这种"翻译"过程中的伦理考量和权力关系。该研究对于理解艺术在促进社会理解和同理心方面的作用提供了重要见解,也为从事难民相关艺术项目的实践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反思。

4.《War and conflict in resettlement contexts: Music in children's everyday lives》

2023年发表于《Oxford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Music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这项研究聚焦于经历过战争和冲突的儿童在重新安置环境中的音乐实践。通过长期的民族志调查,作者记录和分析了这些儿童如何通过音乐活动处理创伤经历、维持文化联系、适应新环境,并建构新的身份认同。研究特别关注音乐在儿童社交网络形成和情感调节中的作用,为理解音乐在困难环境中的儿童发展中的积极功能提供了实证依据,对音乐教育和心理健康干预实践有重要启示。

5.《Addressing tribalism in displacement: Self-directed music activities in Blacktown's South Sudanese community》

2020年作为《My Body was Left on the Street: Music Education and Displacement》

这项研究考察了澳大利亚布莱克敦南苏丹社区如何通过自主组织的音乐活动应对部落分裂和社区冲突。教授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记录了社区成员如何利用传统和创新的音乐形式创造跨部落的共享空间,促进对话和和解。该研究揭示了音乐在难民和移民社区内部冲突调解中的潜力,为理解音乐作为社会干预工具的复杂性提供了深入见解,同时也强调了尊重社区自主性和文化特殊性的重要性。

6.《From dropping out to dropping in: Exploring why individuals cease participation in musical activities and the support needed to reengage them》

2020年发表在《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上

这项研究调查了人们为什么停止参与音乐活动,以及需要什么样的支持才能重新参与。通过对不同年龄和背景的参与者进行混合方法研究,作者识别了导致音乐参与中断的主要障碍和重新参与的关键促成因素。研究发现,制度性支持、社区认同和个人能动性的相互作用对维持长期音乐参与至关重要。这些发现对音乐教育政策和实践具有重要启示,为设计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音乐参与项目提供了依据。

项目分析

1. Multilingual Community Choir Project

教授的这一长期项目探索了多语言社区合唱团如何成为促进跨文化对话和社会融合的平台。该项目通过民族志方法记录和分析了合唱团成员的经历和互动,重点关注多语言歌唱实践如何影响参与者的身份认同和社区归属感。研究发现,共享的音乐体验能够创造超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联系,但这一过程也涉及复杂的权力动态和文化协商。该项目的成果不仅对民族音乐学理论有所贡献,也为设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项目提供了实践指导,对于理解音乐在多元社会中的社会凝聚功能具有重要启示。

2. Lullaby Choir Research

与Jane W. Davidson合作开展的这一研究项目考察了摇篮曲合唱团作为组织性文化接触(organised cultural encounters)的场所,如何促进不同背景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和跨文化交流。通过长期跟踪研究,项目记录了合唱团成员如何通过分享和演唱来自不同文化传统的摇篮曲,建立情感联系和相互理解。研究特别关注了录音过程中的物质性维度,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集体声音的形成和感知。该项目对于理解音乐实践在跨文化接触中的中介作用提供了重要见解,也为社区音乐干预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参考。

3. Overseas Filipino Workers' Musical Voice Research

教授目前正在进行的这一社区参与型研究项目,探索全球劳动力移民背景下的音乐声音,特别关注海外菲律宾工人的音乐实践。该项目通过多地点民族志方法,考察这些工人如何通过音乐表达维持与家乡的联系、应对离散经历的挑战、建构跨国身份认同。研究重点分析了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在当代移民音乐实践中的作用,以及这些实践如何反映和回应全球劳动力流动的结构性不平等。该项目将移民研究、劳工研究和音乐人类学相结合,为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生产和身份政治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把握当代移民社区的音乐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想法

1.数字技术与离散音乐实践

  • 研究立意:探索数字技术如何重塑当代移民和难民社区的音乐实践,特别关注社交媒体平台、在线合作工具和流媒体服务在维持跨国音乐网络和创造虚拟音乐社区中的作用。这一研究可以考察数字技术如何既作为音乐传播和创作的工具,又作为记忆保存和身份表达的媒介,从而为理解全球化和数字化背景下的离散音乐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框架。
  • 方法论创新:结合数字民族志和多地点民族志方法,追踪音乐内容和实践在不同地理和虚拟空间之间的流动和转化。采用混合方法研究设计,结合在线观察、数字内容分析、虚拟参与式研究和传统的面对面访谈,以捕捉当代离散音乐实践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

2.生态危机与移民音乐响应

  • 研究立意:考察气候变化和环境灾害导致的人口流动如何反映在受影响社区的音乐表达中,以及这些音乐实践如何成为应对生态创伤、建构新身份和倡导环境正义的工具。这一研究将环境人文学、移民研究和音乐人类学相结合,为理解当代生态危机的文化维度提供新的视角。
  • 跨学科视角:整合环境声音研究、生态批评、灾害研究和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和方法,发展"生态移民音乐学"(eco-migrant musicology)的概念框架,探索音乐如何作为人类-环境关系的中介和表达,特别是在流离失所和重新安置的背景下。

3.跨代音乐传承与文化适应

  • 研究立意:探究移民和难民家庭中的跨代音乐传承过程,分析长辈如何通过音乐教育传递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年轻一代如何通过创新音乐形式协商文化身份和归属感。特别关注家庭内部和社区层面的非正式音乐教育实践,以及这些实践如何与主流教育机构和文化政策互动。
  • 实践应用:基于研究发现,设计支持跨代音乐交流的社区项目,如"音乐记忆库"(musical memory bank)或"家族音乐史"(family music history)工作坊,促进移民社区内部的文化传承和代际对话,同时增强社区的文化自主权和声音表达能力。

4.音乐作为创伤响应工具

  • 研究立意:系统考察音乐参与如何作为应对集体创伤和历史暴力的工具,特别关注在冲突后和移民/难民背景下的音乐治疗和社区音乐干预。这一研究将创伤研究、和平建设和音乐人类学相结合,探索音乐如何既能表达创伤经历,又能促进愈合和和解。
  • 方法论创新:采用参与式行动研究方法,与经历创伤的社区合作设计和评估音乐干预项目,共同创造知识和实践模式。特别关注参与者的能动性和自主性,避免再创伤化和文化剥削,强调伦理考量和文化敏感性在创伤相关音乐研究中的核心地位。

申请建议

1.学术准备

  • 跨学科知识基础:深入学习民族音乐学、音乐社会学、移民研究和跨文化教育的核心理论和方法。特别关注与塞巴斯蒂安教授研究兴趣相关的领域,如音乐与移民、集体声音、公共教育等。阅读相关领域的关键文献,包括但不限于《民族音乐学》、《国际社区音乐杂志》和《音乐教育研究》等期刊的代表性文章。
  • 方法论培训:掌握民族志研究方法,特别是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和社区参与研究等质性研究技术。如有可能,参加相关的方法论工作坊或暑期班,提升田野调查和数据分析能力。对于关注数字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音乐实践的申请者,还应培养数字民族志和多地点民族志的方法论素养。
  • 理论视角拓展:熟悉批判理论、后殖民理论、全球化理论等与塞巴斯蒂安教授研究相关的理论框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视角分析音乐实践中的权力关系、身份政治和文化表征,展示批判性思考能力和理论敏感性。

2.研究经验积累

  • 小型研究项目:在申请前开展与塞巴斯蒂安教授研究领域相关的小型研究项目,如调查本地移民社区的音乐活动、分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项目或参与社区音乐干预等。这些经历将证明你的研究能力和实践参与意识,为申请提供有力支持。
  • 实践经验:积极参与社区音乐项目、跨文化音乐教育活动或与移民/难民群体相关的艺术干预,获取一线实践经验。这些经历不仅能丰富你的简历,还能培养文化敏感性和社区工作技能,这对于塞巴斯蒂安教授所关注的参与式和社区导向研究非常重要。
  • 学术成果:尝试将研究经验转化为学术成果,如在学生研讨会上发表论文、投稿相关领域的期刊或撰写研究报告。即使是小型的研究项目,只要方法严谨、视角独特,也能展示你的学术潜力和研究热情。

3.申请材料准备

  • 研究提案:撰写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提案,明确展示与塞巴斯蒂安教授研究兴趣的连接点,同时提出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和问题。提案应包括:
  • 理论定位:清晰阐述你的研究如何与现有文献对话,特别是与塞巴斯蒂安教授的工作的关联。
  • 方法论设计:详细说明你计划采用的研究方法,展示方法论的适当性和创新性。
  • 伦理考量:反思研究中可能涉及的伦理问题,特别是关于与弱势群体合作的权力动态和表征政治。

4.创新研究方向

  • 前沿问题识别:在申请材料中展示你能够识别和定位该领域的前沿问题,特别是那些与塞巴斯蒂安教授的研究有连接但又能拓展新方向的问题。例如,可以探索数字技术如何重塑离散社区的音乐实践,或气候变化导致的移民如何通过音乐表达环境关怀和身份重构。
  • 方法论创新:提出方法论上的创新想法,如何整合传统民族志方法与新兴的数字工具、参与式行动研究或艺术为本的研究方法,以便更全面地捕捉当代音乐实践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 理论整合:展示你能够创造性地整合不同理论传统,如将声音研究、移民理论、批判教育学和表演理论相结合,为理解音乐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提供新的概念框架和分析工具。

博士背景

Wanyta,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硕士,现为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生。研究聚焦于东亚传统音乐的现代转型与全球化传播。在国际权威期刊《Ethnomusicology》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usicological Society》发表多篇论文。曾获国际传统音乐学会"青年学者奖"。擅长运用跨文化比较方法探讨音乐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在数字音乐学研究领域有创新性成果。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为什么TCR 历史期刊值得深耕?

下一篇

ALevel放榜未过Con怎么办?(附2025爱德思/AQA AS/AL 6月各科分数线)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