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会大学艺术史学系全奖博士招生 | Prof. Lau

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香港浸会大学 艺术史学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香港浸会大学Prof.Lau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香港浸会大学全奖博士招生 | Prof. Lau(644)

教授现为香港浸会大学创意艺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副教授兼研究副主任。他拥有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中国艺术史博士学位与香港大学中国艺术史哲学硕士学位,曾担任北京大学和中央研究院(中国台北)访问学者。在加入香港浸会大学前,教授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任教,并在后者获得人文艺术GSA杰出教学奖荣誉提名。

教授曾获香港浸会大学教学表现奖(2012年)和优秀青年研究员奖(2011年),并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香港艺术发展局考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香港分会理事,以及曾任澳门大学驻校艺术家和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顾问(艺术教育)等。

研究领域

教授的研究兴趣广泛,主要集中于中国艺术史及理论、晚期帝制中国和香港的艺术与身份认同、公共空间中的中国书法、香港书法、中国书法的社会文化意义、书法的表达和再现模式、书法的物质性和多模态性等领域。此外,他也关注艺术、灵性与宗教奉献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及中国书法、篆刻与当代中国艺术的实践研究,特别是在特定场域与特定地点的中国书法表演实践。

作为学者型书法家,教授的作品涵盖圣经经文以及儒家和道家经典。他的艺术创作既体现深厚的学术研究,又展现创新的艺术表现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授于2012年开始将书法艺术带到户外更宏大的舞台,通过大型户外书法表演推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以及中国历史文化。

教授以其独特的书法和篆刻风格在国际上赢得声誉,曾举办个人展览并受邀参加多个重要联展。他的艺术实践涵盖中国书法、篆刻和大型场域特定及场域回应的中国书法表演,这些表演曾在历史古迹和公共空间进行,如香港艺术博物馆和孙中山博物馆组织的活动,以及自然景观中的创作。

研究分析

1."漢隸為本、碑帖兼融——韓雲山的書法藝術"

发表于《香港視覺藝術年鑑》,这篇双语论文详细分析了韩云山的书法艺术,重点阐述了汉隶书法如何作为基础,融合了碑学与帖学两大传统。教授早年曾师从韩云山,这位著名书法大师对他的艺术发展有深远影响。论文通过对韩云山书法风格的分析,揭示了汉代隶书对后世书法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碑帖融合的艺术价值。这项研究是教授获得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的研究计划成果之一。

2."Prowess : Calligraphy as Mode and Vernacular Culture"

发表于"Synergy between Tradition and the Contemporary: Brush-and-Ink, Materiality and Multimodality"网站

这项研究探讨了书法如何作为表达香港本土文化和俚语的媒介。研究指出,书法不仅限于传统高雅艺术形式,也可以成为表达当代都市文化和本土语言的有效途径。

3."Brush-and-Ink, Materiality and Multimodality in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Seal Engraving"

这项研究是教授近期的重要成果,收录了包括莫家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吴莎博士等学者的五篇学术论文和策展声明。该研究是教授主持的GRF项目"书法的物质性和多模态性"研究成果的一部分,于202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许氏画廊展出,展览由吴莎博士策展,香港艺术中心组织。这项研究探讨了中国书法的物质性和多模态表现,以及书法艺术如何在当代语境中发挥作用。

4."Harmony: Synergy between Tradition and the Contemporary —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Seal Engraving"

由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和亚洲一书局联合出版

该书探讨了"和"字的研究,展现了教授如何将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相结合。这本书经过国际学者评审,是教授融合艺术史研究与创意艺术实践的代表作,体现了他对传统书法艺术与当代表现形式之间和谐关系的思考。

5."Not the Constant Way: New Explorations into the Art of Chinese Seal Engraving"

这本专著由亚洲一书局出版

该书探索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创新可能性,挑战了传统篆刻艺术的边界,展示了教授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的艺术理念。书中不仅包含理论分析,还收录了教授的篆刻作品,为当代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项目分析

1."Calligraphic Materiality and Multimodality: Modes of Expression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their Dynamics with Contexts of Use in the City of Hong Kong"

这是教授获得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的重要研究项目。该项目超越了教授之前的研究范围,研究书法的物质性和多模态性,解读中国书法的表达和再现模式及其与香港城市使用语境的互动关系。项目强调不同场所的书法表达如何体现广泛的传统文化、当代思想、城市生活和人民期望,从而阐明不同行业和背景的香港人如何构成香港社会,以及什么塑造了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这一项目对理解公共书法中体现的身份认同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2."Social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in Public Venues in Hong Kong"

这一研究项目获得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揭示了这种特定类型的书法在强调祠堂、慈善组织、历史遗址、寺庙、基督教教堂和其他公共场所的文化和历史意义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项目通过对香港公共场所的书法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探讨了书法如何反映社会价值观、文化认同和集体记忆。研究表明,公共场所的书法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承载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这一研究填补了之前中国香港地区书法研究的空白,改变了人们认为书法艺术仅限于小圈子专家的观念。

3."Chinese Calligraphy in Twentieth-Century Hong Kong: Viewing Art from Cult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Perspectives"

这一研究项目同样获得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探索了二十世纪中国香港书法从文化、社会和经济角度的发展。项目研究了香港书法家如何在殖民地环境中保持和发展中国传统艺术,以及香港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环境如何塑造了其书法艺术的特色。研究还分析了经济因素对香港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包括艺术市场、收藏活动和机构支持等。

研究想法

  1. 多模态书法与数字媒体融合教授对书法物质性和多模态性的研究开辟了将传统书法与数字媒体相结合的可能性。研究可以探索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增强书法的表现力,如开发交互式书法装置,将书法与声音、光影、动态投影等结合,创造沉浸式艺术体验。这种研究不仅可以拓展书法艺术的边界,还可以吸引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的兴趣。
  2. 香港书法与城市记忆研究延伸教授关于香港公共场所书法的研究,可以开展"香港书法地图"项目,记录和分析城市中的书法痕迹,包括招牌、墓碑、庙宇匾额等,将这些书法作品与香港的城市发展、社区变迁和集体记忆相联系。这一研究可以成为保存香港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也可以为城市规划和文化旅游提供参考。
  3. 书法与身份认同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基于教授对香港书法身份认同的研究,可以开展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不同地区(如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社区中书法艺术的发展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传统书法艺术如何适应和反映不同文化环境中华人身份认同的变化。这一研究可以为理解当代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身份的复杂性提供新的视角。
  4. 书法疗愈与心理健康研究结合教授对书法表达方式的研究,可以探索书法创作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开发书法疗愈方法和工具,研究书法实践如何帮助个体表达情感、缓解压力和促进心理健康。这一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可以为临床心理学和艺术疗法提供实用工具和方法。
  5. 书法与环境艺术的结合延伸教授在自然景观中进行书法表演的实践,可以开展书法与环境艺术结合的研究,探索如何将书法元素融入环境设计和公共艺术中,创造既体现传统文化又符合当代审美的公共空间。这一研究可以为城市更新和文化空间设计提供创新思路,促进传统艺术与现代城市环境的和谐共存。
  6. 书法AI研究与传统技艺保护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以探索如何利用AI技术辅助书法教学、创作和研究,同时研究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记录和保存传统书法技艺和知识体系。这一研究不仅涉及技术层面,还包括对书法艺术本质和价值的深入思考,以及如何在技术创新中保持艺术的灵魂和人文精神。

申请建议

1. 学术准备

  • 深入了解教授的研究领域:仔细阅读教授发表的主要论文和著作,特别是关于书法的物质性和多模态性、香港书法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艺术与身份认同等主题的研究。了解他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为申请和未来研究做准备。
  • 构建坚实的艺术史和理论基础:加强对中国艺术史、书法史和当代艺术理论的学习,掌握相关领域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特别关注碑学与帖学的发展,以及书法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功能。
  • 发展跨学科研究能力:教授的研究涉及艺术史、文化研究、社会学和实践研究等多个领域,申请人应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研究能力,了解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何应用于书法研究。
  • 提升语言能力:由于教授的研究涉及中英双语发表,申请人应具备良好的中英文学术写作和表达能力。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学习古汉语,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书法理论和文献。

2. 研究计划准备

  • 明确研究兴趣与教授研究的关联:在研究计划中清晰展示你的研究兴趣如何与教授的研究方向相契合,特别是在书法物质性和多模态性、公共空间书法、香港书法或艺术身份认同等方面。
  • 提出创新且可行的研究问题:基于对教授研究的理解,提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问题,显示你的原创思维能力和学术潜力。可以考虑如何扩展或深化教授现有的研究,或探索相关但尚未充分研究的领域。
  • 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法和时间表:详细说明你计划采用的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田野调查、案例分析、实践研究等),以及研究的各个阶段和预期成果。这显示了你的研究规划能力和对研究过程的理解。

3. 作品集和技能展示

  • 准备高质量的作品集:如果你有书法或其他艺术创作经验,准备一个反映你艺术水平和风格的作品集。教授重视将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因此展示你在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将是有利的。
  • 强调技术和理论结合:在作品集中不仅展示你的技术能力,还应体现你对艺术理论和历史的理解,展示你如何将理论思考融入艺术创作中。
  • 展示数字技能和创新思维:考虑到教授对多模态研究的兴趣,展示你在数字媒体、多媒体创作或跨媒介艺术方面的技能和经验也可能有所帮助

博士背景

Isabella,美国top学院艺术史研究所博士生,专注于东亚现代艺术与全球化研究。擅长运用数字人文方法,探索20世纪中国艺术家在国际艺术网络中的角色和影响。在研究跨文化艺术交流与身份认同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盖蒂研究所奖学金和美国艺术史学会新秀奖。研究成果发表于《The Art Bulletin》和《Artibus Asiae》等顶级期刊。擅长艺术史,人类学等相关领域的文书写作辅导,熟悉相关领域的PhD申请流程及技巧。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6年BBO竞赛1月17日正式开考!怎样高效备考冲金?

下一篇

全球百强 北欧第一 瑞典隆德大学英授硕士即将报名!申请仅限3个月!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