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迷茫探索到坚定转码 哥大 DS 学姐成为谷歌 SWE 的上岸历程

TDCareer

本次访谈的主人公是 Grace 老师,她拥有非典型的成功路径:从会计数学,再到哥大Data Science 硕士,最终转型程序员,成为 Google 的Software Engineer

Grace 老师分享了她在职业初期经历的漫长探索,以及她成功上岸的经验。本次访谈,我们将还原她从 DS 转型 SWE 的过程,探讨AI 时代 SDE 的发展趋势,以及留学生在身份限制下的复杂职场心态,一起来看看她的故事吧。

导师背景:

Grace

  • 本科 西南财经大学 会计,Baruch 数学
  • 研究生 哥大 DS
  • Google SWE

模块一

职业觉醒与抉择——

从会计到锁定Tech的漫长探索

Q:可以先介绍一下你自己的一些基础的情况吗?方便大家来认识一下你。

Grace:

好的好的,我之前是在西南财经大学读的会计专业, 读了两年之后转到了纽约大学的 Baruch College。我刚转过来的时候是会计,但后面因为自己不太喜欢会计这个专业,做了一些实习什么的,我就转成了数学,最终是以数学专业毕业的。之后我还是选择在哥大读了研究生,读的是 Data Science。我现在是在 Google 工作,做Software Engineer,已经工作有差不多快四年了,这就是我的基础情况。

Q:你本科读了会计又转到数学,申请研究生的时候,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哥大的 DS 专业?

Grace:

我其实是只申了 DS 这一个方向,因为我本科其实在职业探索上走得蛮长的。我可能参加了很多Hackathon,就是那种做项目的比赛,尝试过不同的职业,比如说设计或者编程。我本科其实有浅浅地尝试做程序员,写了 HTML 和 CSS 这种比较基础的语言。但当时我觉得有点无聊,而且做出来的网站又很丑,对编程并没有很感兴趣,可能就受挫了吧,就觉得“哇,写码,为什么大家会喜欢写码?”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可能做一些 Data Analytics 的东西,做出来的表很好看,而且学 Data 方面又可以有不同的职业方向。所以我当时就想先申 Data 方面看一看,其实当时也没有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就选了 Data Science 这个方向。

Q:你读的是数学专业,当初有考虑过直接毕业找工作吗?

Grace:

我读的是数学,本来预期就是想读一个研究生,因为我觉得我在职业探索这条路上走得蛮长的,一直不太清楚自己想尝试什么专业或者做什么工作,所以我才选择数学,因为我觉得数学它比较广一点,以后也好转一点。我其实有浅尝辄止地尝试做一些 Analyst 方面的工作。但是当时也是因为疫情的原因,不太好找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我有做一些零散的 Part-time 工作,比如在高中做 Tutor,也做了一些 Analyst 工作。但是因为我们留学生又有 Status 的问题,留下来又需要合法的身份,所以后面还是决定读研。

Q:你觉得自己的职业探索道路比较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意识地去规划职业发展的?

Grace:

其实我性格就比较焦虑一点,我是那种,我开始读大学的时候,就在开始想这个问题了。我可能一直在做尝试,但一直没有一个方向。但说来也巧合,其实我是研究生读了 DS,也做了 DS 的实习,但那个夏天我去加州拜访朋友,他们一家子都是 Software Engineer。他们就有点劝说我转码,通过那个契机我才决定转码,所以其实我是最后一个夏天才转的码。

模块二

求职实战——转码、刷题与上岸 Google

Q:从 DS 实习又转到 CS 领域找全职工作,这个转型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Grace:

主要是因为我朋友的推动,以及转码确实相对来说更容易上岸。我本身觉得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Data Science 的面试题非常杂,有很多不同的板块,有些会考 Product,有些可能考得比较深会考数据模型。但是如果你学的是 Software Engineer,它的面试对于 New Grad 来说是非常固定的,你就只用刷题。我觉得这对个人来说比较好上岸,也能保证你上岸。而且当时已经是夏天了,我必须二选一,没有时间两个都准备,而程序员需要准备的东西非常单一,我觉得是最好上岸的一个职业。

Q:你在哥大的 DS 项目课程设置灵活吗?对你的转码有什么帮助?

Grace:

哥大的课程设置还是比较灵活的,30 个学分就可以毕业,有四五门必修课,剩下的四五门你可以自己选择想学的科目。它是一个比较短小、就业导向的项目,不是那么学术。但我决定转码的时候其实蛮晚了,就只剩一个学期,对转码也没太大帮助。我是决定转码两个月之后就转成功了,所以我的课程帮助并不大。

Q:你是如何快速补齐转码所需的能力的?在准备求职方面,你觉得哪一部分的帮助是最大的?

Grace:

其实我觉得你写码有一点基础,自己刷题就好了,你只要会一种语言。我那两个月是晚上投入三四个小时,连续刷了两个月,这个时候我已经开始面试了。我觉得刷题和 Consistency 这种持续性非常重要,你不能刷一刷玩一玩。你简历上其实只要有一两个项目,说明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刷题,以及面试的时候给考官的一种感受。所以说即使你读的是 DS 专业,你的简历上有几段和 CS 相关的经历,过了简历关,只要刷题达到了要求,面试和笔试就都没问题了。

Q:你求职时最大的忠告是什么?在找暑期实习和全职工作时,你的时间线是怎样的?

Grace:

最大的忠告就是一定要早开始,没有万事俱备的时候。我找暑期实习的时候,我是 11、12 月份才开始找的,其实已经很晚了,能投的工作已经很少了,所以当时能找到 Boston Scientific 还是挺幸运的。但找全职的时候,因为我朋友跟我说一定要早,所以我当时是 6 月份才开始刷题,完全没有经验,但是我同学说你没有经验你也得投。我可能是最早投简历那一批的人,职位一出来我马上就投。虽然我没有准备好,但你投了一个工作之后,他们审核还要两三周,这个时间差你是可以准备的。一定要占到那个坑,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情。我实习的时候就在找,所以 9 月份我已经有几份 Offer 了。

Q:你当时的心态如何?为什么能做到即使没有准备好也马上开始投递?

Grace:

慌是有点慌,但是其实也蛮激动的,因为觉得我终于知道自己之后要怎么走了,终于有一种清晰的感觉。我之前一直在探索,所以这次清晰很多。我当时是第一个面试就失败了,但我觉得其实就是你不断地练习,面试越多经验积攒得也越多。而且我当时去加州拜访朋友,一个朋友一直带着我刷题,每天晚上刷,这对我来说非常幸运。虽然当时是夏天,我要做两个实习,晚上还要准备,挺憋得慌的,天天都在学习,但当时也就是感觉挺有目标,挺有干劲的,又苦又甜的一个生活。

Q:你投递简历和求职的渠道有哪些?你是如何看待海投、内推和 Networking 的?

Grace:

我觉得各个渠道都要用上,但主要有几个:首先是校内的求职网站,有很多中小公司会在 Target School 招人;更重要的是Referral 内推,你可以在领英上找学长老师要内推,他们都很乐意帮忙,因为他们也可以拿到 Referral Bonus。内推的机会是最大的,而且学长老师都很乐意。大家就是要厚脸皮一点,不要想别人怎么想,拿到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以 Tech 来说,Networking 我觉得用处有限,不到 5% 的人是通过它拿到 Offer 的,特别是 New Grad 来说,大家都是走统一路径。找人内推和直接投是主要的,我会给两三天的时间差去问内推,如果找不到我就马上投,因为越早投可能比找人内推更好。我觉得 Network 这种事情就是你跟别人保持友好,但不值得投入太多精力在 coffee chat 这些事情上。

Q:你是如何准备技术面试和行为面试的?

Grace:

首先我会把所有申请的工作都 Track 到一个 Excel 表上,记录每个公司到了哪一步。除了多面试,每个机会都要认真对待,你才会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我觉得 Tech Interview 这种东西,你自己Comfortable and Confident 很重要。我希望看到的是你有跟我一起解决问题的能力。面试官更像是你的 Teammate,而不是来考核你的人。

行为面试的占比其实只有 10% 到 20%,非常容易准备。我建议花个几天的时间,把那几个典型的问题和案例准备好,比如说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或者 Teamwork 的例子。你只要把行为面试准备好,更多的时间投入在写 Code 上就可以了。

模块三

职场深度体验与思考——

舒适圈与绿卡限制

Q:你在 Google 的工作模式是怎样的?和之前待过的公司文化上有什么不同?

Grace:

我在 Google 是被 Match 到了 Cloud 的 Front-End Team,做前端的工作。我觉得 Google 它比较Flexible一点,但总体感觉更像一个Campus。我们有很多健身课、Cooking Class、Massage 等福利,你就会天天都想待在公司里,一日三餐也有。在完成工作之后,你可以探索你的兴趣爱好,它有排球组队、网球组队等,你都能在 Google 之内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工作时长也比较灵活,我一般是早上 10 点到晚上 6 点,有时候需要早走 4 点钟走也是可以的,只要你完成工作,就没有那么死板。

Q:你已经在 Google 待了 4 年,现在短期或长期的职业目标规划是什么样子的?

Grace:

可能作为留学生,我们也有绿卡的限制。Google 之前有帮我申请绿卡,所以我现在必须跟 Google 挂钩,直到我拿到绿卡为止,我现在想先把绿卡拿下来。短期之内我可能更想在 Google 做到一个Senior 的一个位置,然后到时候再考虑可能有更多的底气去在其他公司试一下。我觉得 Google 是一个 "good prison",不过是一个好的监狱,所以我已经非常幸运了,但确实有很多留学生会感觉被困住了。

Q:如果设想一下,没有身份的限制,你会往什么方向去探索呢?

Grace:

我可能会试一下这边的Trading Firm,他们的薪水会是 Big Tech 的两倍差不多,或者也可能会去 Start up看一看,体验一下那种氛围。但我其实觉得 Google 把我有点Spoiled,溺爱到了,我就不知道我能不能胜任其他的工作,它像一个象牙塔,我也担心我能不能胜任其他公司的工作。但人生就是拿来体验的,如果可以试一下也好。

Q:从你的角度看,DS 有什么地方没有留住你?为什么最终更适合 SWE?

Grace:

我本身是比较喜欢数学这种很Straightforward的东西,我觉得 Software Engineer 就更像解题的感觉,Debug 或者做一个 Feature,对我来说就是一条路走到直这样的。而 Data Science 很多时候表达也很重要,要记的东西更多,什么数据用什么 Model,灵活性更高,有更多自己可以探索的范围。我是比较按部就班的一点,更喜欢比较直接给的东西,所以觉得 Software Engineer 更适合我。当然 Data Scientist 也很酷,可以创造 AI 这些东西,但它需要更多的创造力,可能更适合那些喜欢研究的人。

Q:哪些岗位是对学历有更高要求的,比如 Research Scientist?

Grace:

是的,我觉得 Research Scientist 这个岗位是招博士更多的。Research Scientist 我之前不是很了解,但是我后面听说我有个朋友,他就是读完博士直接来的 Google,然后他的薪水真的是比我们高好多好多倍。他是刚刚毕业的,可能就是赶上了 AI 这个热潮,当然本身也很有实力。但我觉得,Research Scientist 这种岗位,你要不就是有研究生学历但积累了很多年经验,要不就是你读了博士。这也是我当时没有选择去走 Data Scientist 这条路的一个考虑,因为我觉得 Data Scientist 如果你要往深了走,其实是需要读一个博士的

Q:现在行业发展这么快,会建议同学们去读博吗?

Grace:

我觉得要看你个人的喜好。我本身是不太喜欢做研究的,所以就算读博可能对找工作有利,我觉得我也没有必要去读。而且现在行业发展非常快,虽然我觉得三五年之后 AI 这个方面肯定还是火的,但是我不能给你保证说三五年之后 AI 还是火的,还有很多的坑可以填。我只能说,同学们做事情的基础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性格和自己的喜好来。如果你觉得你不是一个适合读博的人,或者不适合做研究的人,那你没有必要让自己痛苦四五年,因为你最后可能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如果你是为了自己的喜爱而读的话,你至少会觉得这四五年没有觉得是为了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在努力,我觉得这样可能会好一点。

Q:Tech 行业中,硕士、博士这些初始学历,会对后续的职业发展和天花板造成影响吗?

Grace:

我觉得其实在 Tech 这个领域的话,你进去之后,就Don't matter too much。我自身觉得学历可能只是作为一个敲门砖。比如说我读了研究生,跟我们组的本科生我觉得也没有什么优势。如果我后期去申请工作,他并不会因为我有一个研究生文凭就来招我,但反而是会看我的工作经验。所以我其实觉得,有没有那个初始学历是不重要的。但如果你自身感兴趣,长期的 Consistent 学习其实是蛮重要的,如果你想更深入、想升职、或者想跟着时代潮流去搞 AI 方面的东西,这个持续学习是很重要的。

Q:你身边有已经工作的同事,还会选择重回校园深造吗?他们是出于什么考虑?

Grace:

也有,可能学的跟他们目前的工作是不一样的专业。他们可能是想要去探索不同的领域,才去学的不同的研究生。Google 有一个福利,就是学费可以帮你报销一部分。我身边有一个朋友,他就去读了研究生,现在就是辞职了,想去旅居。所以我觉得他并不是真正地想去深入学习,而是因为 Google 有这么一个福利,他想去拿一个研究生文凭而已。所以这还是要看你个人对学历、对研究真正的兴趣。

模块四

心态建立与行业趋势——

早投递、拥抱 AI 与勇敢尝试

Q:你觉得目前想要转码的同学,面对现在 AI 兴起、岗位减少的行业趋势,应该做哪些调整?

Grace:

我确实觉得行情可能不如我四年前那么景气,但我觉得还是有机会的。如果坑越少,那提前投肯定更重要。如果你想做 AI 方面的话,那机会肯定会更多。我觉得做Tech 这方面你就是要跟着热浪去,大家做 AI,你就要跟着学一点 AI 的东西,或者你做一些 AI 的项目,说不定大家更愿意去给你一个面试机会。

Q:现在谷歌的招聘趋势有哪些?哪些岗位会更容易有 New Hire?

Grace:

我们公司是Cloud 方面招的更多一点,因为可能是比较想去具体发展和盈利的板块。不同公司的话,可能就看它的策略是什么,它想在哪方面发展,就会招更多的人。但大家都在往 AI 那个方面挪,所以说你能学点 AI 的知识的话就很棒。现在我们在工作中用到 AI 也很多,我现在更像是审核 AI 写得怎么样的一个角色。所以说,展现出来自己对 AI 的兴趣,以及用 AI 工作的经历,会给简历非常的加分。

Q:你对现在找 SDE 岗位的学生,有哪些地域上的分布建议?

Grace:

我是什么都投了,也考虑其他地域。像 Google、Facebook 这种大公司,在各个地方都有分布。你申请 New Grad 这种比较 General 的岗位,他会在你拿 Offer 之后问你理想的 Location,你再选想要的地域。所以说,如果你比较喜欢纽约,你越早申越好,因为纽约的岗位是最火的,先拿到的 Offer 就有先选择的权利。但我觉得地域不构成一个问题,大公司会给你 Relocation Fee,而且现在面试大多是远程,你不需要担心地理位置带来的限制。

Q:你觉得现在 New Grad 面对竞争激烈,应该采取什么求职策略?

Grace:

我觉得有什么工作都投。因为第一份工作,有了工作经验之后找工作会更简单一点。New Grad 真的是能找到什么工作,能先干着,积攒经验,以后换工作会更简单。Big Tech 是很重要的,还有很多新兴的 Tech Company。什么工作都申请,然后多面试,多跟不同公司的人聊,聊了之后你才知道你可能自己喜欢什么公司。

Q:回顾你的经历,给现在正在求职的同学们,你有什么最终的建议?

Grace:

我其实觉得希望大家勇敢一点,不要觉得岗位少,那我们就出一个岗位投一个岗位,你要拿出勇士的精神。投面试这个东西真的就是越早越好。既然都知道机会比之前少,那我们就更要加油,更要把握好每一次的机会。如果你把握好每次机会都拿不到好结果,那就说明 "it's not meant to be",回国也是 OK 的。但是我觉得你要就是尽力地去试一下,然后你当你有一些好的反馈之后,你就会更有动力去继续吧。我觉得大家一定不要灰心,You can decide what you can do。你只能掌握自己的行为,所以大家努力去争取就好了。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全奖博士岗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Prof. Andrea Pavesi项目组招募博士

下一篇

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导师(Hung-lin Chi教授)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