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师简介

现于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系担任教授及系副主任(CAH)的Prof. Hok Yin CHAN,其学术生涯始于香港本土高校的系统培养——香港城市大学的学士、硕士至博士学位,叠加香港中文大学的教育文凭,构筑了他“研究+教学”的双重能力基础。在学术影响力量化指标上,h-index达8、Scopus收录147项成果的表现,于人文学科领域尤为突出,这一数据背后,是他二十余年深耕民国思想史与香港史的持续投入。
研究领域的“双轨并行”是其核心特色:早期以章太炎、五四运动为核心的民国思想史研究,为他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功底;近年转向香港史后,他并未割裂两者关联,而是形成“以民国思想为经,以香港空间为纬”的研究框架。这种跨界视野,使其得以担任Springer“Chinese Culture: Connectivity, Globality, and Modernity”丛书合编——要知道,能参与全球四大出版商的丛书编务,必须具备国际认可的学术判断力。更值得关注的是,从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到伦敦政经《Nations and Nationalism》,他的外审经历覆盖中、港、台、澳及欧美、日本的权威期刊,这意味着其学术标准已与国际接轨。
学术荣誉的含金量更能印证其地位:2015年香港书奖、2023-2024年RGC杰出学者资助,前者代表香港学界的公众认可,后者则是香港政府对顶尖学者的官方背书。而他统筹的150万港元田家炳基金会项目、“城市文学奖”等活动,更体现学者的社会担当——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公众文化资源,这种“学术下沉”的实践,在高校学者中并不多见。
二、近期文章和项目解析

2023-2025年的成果,集中展现了Prof. Hok Yin CHAN“史料挖掘+视角创新”的研究方法。以2025年《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的胡适研究为例,以往学界多关注胡适的思想主张,他却将焦点对准“中英庚款委员任命”这一具体事件。通过比对英美报纸与英国政府公文,他厘清了提名过程中的行政细节,这种“从制度史切入思想研究”的路径,填补了此前研究的空白——要知道,该期刊的审稿标准极为严格,能发表其上,足以证明研究的原创性。
香港史研究的两部2024年专著,则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特点。《Cultural Hong Kong: A Century of Urban Flux》以百年为时间尺度,却以人物、机构为具体落点,避免了区域史研究“空泛化”的通病;《Sino-British Relations and Colonial Governance》则以金文泰总督为个案,揭示殖民统治并非单一的压迫关系,而是华洋互动的复杂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2023年《新史學》的“文化冷战”研究,首次将“道德重整运动”纳入香港史框架,73页的长文篇幅,说明该主题的研究深度与广度已达学界前沿。
科研资金的持续支持,为这些成果提供了保障。从One Asia Foundation的国际资助到UGC的配套拨款,其项目始终围绕“民国与香港的文化关联”核心,这种“主题聚焦”的研究策略,正是学者形成学术品牌的关键——持续在同一领域深耕,才能形成累积效应。
三、未来研究预测
若梳理其研究轨迹,未来方向的脉络已十分清晰。首先是研究视角的“微观化”,2025年“宋王臺”系列论文显示,他正从“名人史”转向“普通人的历史记忆”,通过新生代对宋王臺的书写,探讨香港历史记忆的传承与变迁,这种“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是当前区域史研究的热点。
其次是学科交叉的“纵深化”,2023年的“纪念景观”研究已引入文化地理学理论,未来或进一步结合社会学方法,分析香港文化空间的形成机制。国际合作也将是重点,依托日本东洋文库的论文发表基础,他极有可能开展“冷战时期东亚文化网络”研究,将香港置于整个东亚语境中考察——这一方向,正契合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史研究的趋势。
对意向申请全奖博士的学生而言,需把握两个核心方向:一是民国知识分子在港澳的活动研究,二是香港近现代文化史的微观课题。Prof. Hok Yin CHAN的学术网络与项目资源,将为学生提供查档资助、国际会议机会等实质性支持——其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让学生在具体研究中掌握“史料挖掘+视角创新”的能力,这种“实践型”培养,正是博士阶段最宝贵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