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上岸名校这些学生的思考远比想象的深远……

2025年4月20日(本周日)上午10:30-12:00,哈佛、宾大、哥大、布朗等顶尖名校学霸天团空降!将于2025年度盛典中与您真诚分享!

九位不同背景(公立学校、国际学校、美高),2025申请季成功获得知名藤校、顶尖大U以及TOP文理学院等名校录取的机构学子们,将探讨他们新鲜出炉的申请经验和成长故事,为学弟学妹们的申请准备“开路”。欢迎同学们扫码报名▼

成功上岸名校,这些学生的思考远比想象的深远……

今天内容由机构策略顾问Jordan主持,采访往届来自美高,分别被哥大、纽大、巴纳德学院、JHU、CMU、韦尔斯利学院等名校录取的学长老师团。通过从美高到美本就读的实际经历,他们讨论了各自“过来人”经验和感受。来看看他们的精彩分享吧!

1、美高期间培养的技能和价值观

Jordan:美国寄宿高中的经历中培养了哪些技能与价值观,不仅帮助你们顺利过渡到大学生活,至今仍在持续影响你们的成长呢?

Matthew:在美高求学的经历中,我收获最大的就是学术能力的培养。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后,相较于其它同学我的写作实力尤为突出,这都归功于美高时期学校对博雅教育体系化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的学术训练让我能够从容应对大学课业——相较于中学时期高强度的学术挑战,当下的大学课程反而让我感到游刃有余。这种自青少年时期建立的学术素养,实质上为我们迎接顶尖学府的学术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种学术准备的代际传递在美高校友群体中具有显著共性。以来自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的同窗为例,他呈现的认知发展曲线印证了美高教育的延时效应:相较于高中阶段对学业强度的主观焦虑,当前大学阶段的认知负荷反现相对滞后性。这种反差源于美高体系特有的学术规训机制——通过早期高频次、高强度的知识迭代训练,构建出超越同龄人的认知韧性。

换句话说,美高一直强调平时慢慢积累、持续进步,到了大学突然变成一考定音的考试制度。这时候你前面攒的学习抗压能力,反而容易让你陷入目标迷茫期——就像突然没了导航,不知道劲儿该往哪儿使。这种教育上的代际差异其实说明了:顶尖寄宿学校的真正作用,其实是帮学生提前准备好应对常春藤这种"间歇性挑战模式"的挑战,给他们攒够随时切换赛道的认知弹性。

Mei:我完全认同Matthew关于美高学术严谨性的论述。就个人而言,这种教育模式赋予我强大的系统性时间管理能力——当早间8点至晚间10点的固定日程里需要承载五门学术课程、体育训练、社团活动及社交生活时,学生必须发展出独特的优先级决策机制。这种训练本质上是在实践时间投资组合理论:通过持续评估时间边际效益,建立动态调整的优先级评估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能力在大学阶段展现出显著的代际优势——相较于同龄人普遍存在的"时间代偿现象",来自美高的学生往往在进入大学第一年就能展现出强大的时间管理能力,特别是在应对常春藤盟校特有的"弹性学分制"时,其时间颗粒度管理能力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2、美高学习生活中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Jordan:在美高期间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觉得非常值得?让你很庆幸自己花了时间在那项活动、项目或课程上?

Melanie :对我来说是高中时期参加的体育活动,因为我本身不是个运动型的人,甚至不太喜欢运动。但进入大学后,我意识到可能再也不会做那么多运动了。而且,美国寄宿学校的社区氛围非常紧密,可以迅速建立友谊——但大学校园很大、人数众多,想要建立那种深度的友谊很难,尤其是我上的纽约大学,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曾经那种彼此紧密联系的美高经历,对我来说很珍贵。

Cici:是的,我完全同意!美高那种紧密联系的社区非常重要。美高学生有固定的时间表——比如下午参加体育活动、加入各种社团,而这些在大学里真的很难再找到。而且美高四年期间,你还可以在那种紧密的社区环境中探索自我,从而培养出真正让自己感兴趣并愿意扎根其中的事物。我是从高中经历中学会主动联系老师以及同学寻求帮助——当你对某事感到困惑,或者想自主创建一个项目、参与俱乐部活动时,都可以主动与人联系寻求答案,这种主动性至今对我都很有帮助。

3、关于美高的资源和学术探索

Jordan:在高中阶段学生会花大量时间探索不同的领域,明确自己未来进入大学后想要深入追求的方向。谈谈你们的经历好吗?

Alex:主动探索的能力非常重要。进入大学前,学生的路径几乎是按部就班的:初中→高中→大学,但进入大学后,你会突然发现人生有了更多可能性,需要独立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有人进入职场,有人选择继续深造(读研、读博)。这种可能会决定未来十年人生的选择,容易让人感到迷茫。

我在美高期间进行过广泛探索:参与过科研项目,还主导了一个学校资助的创业项目——研发可食用包装。这个项目的核心是用可食用塑料替代传统塑料瓶,用于封装饮用水,从而减少体育活动等场景中的塑料浪费并降低碳足迹。虽然最终项目因技术问题未能完全实现,但这段探索经历让我验证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这对我的大学生活帮助极大。反观我的许多大学同学,他们来自不同的教育背景,似乎非常纠结于未来方向:有人在学术道路与实习就业之间摇摆不定,有人因此倍感焦虑。而我因为高中阶段的充分探索,很早就明确了自身目标,这种提前规划的优势在大学阶段体现得尤为明显。

Adam:我想补充一点:很多美高会提供很前沿的科研机会。我在高中时深度参与科研项目,学校不仅资助了我的独立研究计划,还持续支持我在大学继续研究、参与相关计划。我认为这种支持体系在海外学校中非常独特。 据我所知在多数寄宿学校,学生必须主动联系对应导师争取机会。但只要付诸行动,学校总会提供可能性。

不同的申请背景与起点,情况各异的学术路径,课外活动……申请美本竞争越来越白热化,如何突围,如何凸显自己的特质与亮点,成为美本申请的关键。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保研名额112人 较上届减少16人!

下一篇

入读港大“神科”牙医专业DSE成绩至少要多少分?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