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重新读一次博士你会与之前有什么不同?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博士生涯,既是一场充满挑战的学术旅程,也是一段自我发现与成长的历程。在披荆斩棘过后,我们终于获得学位,但在这其中也不免走了许多弯路。小科时常会想,如果重新再来一次,哪里可以做的更好。

虽然很多博士并不想重来一次,但如果真的有机会,你是否会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欢迎大家评论区留下自己的宝贵看法,也希望这些看法和意见能够帮助准博士生们少走弯路,尽快顺利毕业。

如果再读一次博士,你有什么经验?

如果可以重新读一次博士,你会与之前有什么不同?如果可以重新读一次博士,你会与之前有什么不同?

图源:知乎

“如果再读一次博士,我会……”

走到今天才明白,专业技能很关键!

A教授(国内本硕博,985博导)

“如果再读一次博士,我会将专业相关技能和软件学好。我们读博的年代条件相对落后,所以大家对于计算机等工具用的频率不多。

但是后来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用计算机软件处理数据成为主流,后来的Python、R语言等更是提供了很多的机会。

然而,无论是我还是组里目前的博士生,对于这些工具的掌握其实并没有很好,这也让我们的科研进度受到极大的阻碍。所以如果再来一次,我会在不影响科研进度的条件下尽可能多的学习专业技能,武装自己。”

如果再来一次,我一定不吃任何人画的大饼!

B博后(国内本硕,海外博,美国博后)

“画饼是科研圈导师激励学生常见的方式和手段。如果让我再读一次博士,我一定不会相信任何人画的大饼,做好自己,追随本心

读博的时候老板(华人)一直让我做大文章,并且不断告诉我我有这个实力,课题组有这个条件。但是老板自己并不做任何指导,只一心想着发子刊、突破正刊,这样回国以后能有敲门砖。

结果说归说,到头来,我还是只发表了一些专业领域内的期刊,甚至每一篇都投的很艰难。试想当时如果坚守自己的想法,那结果说不定会更好,期间被导师引导而走了很长时间的弯路。

所以如果再读一次博士,我一定不相信任何人画的大饼,在专业知识积累够的情况下一定坚定自己的内心。”

沟通是良药

C副教授(国内本,海外硕博,211副教授)

“我是个纯I人,所以不太擅长与人沟通。还记得读博期间,我无论是和导师还是课题组其他成员的沟通并没有很顺畅,这其实极大阻碍了我课题的顺利进行。

以前导师说我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多沟通、多交流。但当时年轻气盛,觉得凭借自己的能力能够解决一切,结果很多时候都会来回返工、折腾

因此,如果让我再读博一次,我一定会多和自己的导师以及课题组成员沟通。包括现在我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硕士生。多沟通真的能够提升效率的同时让自己打开思路。”

拒绝内耗,从我做起!

D讲师(国内本硕博,双非讲师)

“如果重新读博,我一定会从第一天起就告诉自己拒绝内耗,专注于自己的科研方向。

读博期间我在一个大组,并且大家能力都很强。我在硕士期间底子相对较薄,所以入组之后的一段时间十分焦虑,渴望用文章来证明自己。

结果博一期间,课题组的成员接二连三在顶刊发文,甚至组里的高年级博士都有发大子刊,而自己的课题进度迟迟不见进展,这让我十分焦虑,一度情绪崩溃,甚至休学了半年。

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更专注于自己的科研项目,不去在意别人的成果,按照自己的脚步推进课题,说不定可以更快毕业。所以如果再读一次博士,我可能不太会关注其他人做的东西,尤其是同组的同学,会更加专注于自己所做的工作。”

文献是博士生最好的朋友

E教授(海外本硕博,国内四小青)

“我的全部教育经历都在英国完成,所以对于国内的教育我并不太了解。但是读博期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读文献。

之前自己经常会闲的没事儿用各种渠道搜索文献,然而很多时候经常读了忘、忘了读,一篇文献要花很长时间来反复寻找、并且反复确认其中的点。

直到后来读博后期间,老板建议让我创建一个word,就用来记录读文献的内容,这才让我慢慢抓住了头绪。如果说读博期间就这样做,会极大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所以如果再读博一次,我一定更加认真的追踪领域内的文献,并且认真做好记录,确保在用到时能够从脑海当中直接提取出来。”

目标:成为J人!

F副教授(国内本硕,海外博,美国Top200副教授)

“一直以来我都是P人(包括现在),但从我目前的经验来看,读博真的需要J一些。读博其实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每天可能不仅要数据处理,还要读文献、完成其他杂事儿等。

所以如果被ddl赶着走,可能根本来不及,很多事情需要超前的规划和管理。我读博期间像挤牙膏一样,老板催一下就动一动。

事实上,如果当时再提升一下主观能动性,读博也不至于6年才毕业。所以如果再一次读博,我一定在那几年把自己掰成J人。”

将科研视为投资

G讲师(国内本硕博,985讲师)

“很多时候我们会宣传科研就是坐冷板凳,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然而,在当代社会这种高强度竞争之下,博士生们其实应当将科研视为一种投资

我在读博期间就是信奉了科研要坐冷板凳的理念,所以常年扎根在大西北的沙漠采样。最后博士毕业,一些做模型模拟的同学发了好几篇文章,我就发了三篇。

虽然质量很高,并且工作很抗打,但是这的确给我找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所以,如果让我再次读博,我一定会认真考虑科研的投入-产出比,至少要保障自己未来的生活质量,之后再去追求科研。”

早睡早起注意健康

H副教授(国内本硕博,211副教授)

“科研是场马拉松,绝不是一锤子买卖。很多大牛到了晚年才发表具有影响力的成果,所以一定不要提前消耗自己

之前同门的一个师弟,做工作非常拼,平均一年产出四篇一区(而且都是自己写的),早早就拿到了211高校的教授,基本上是当时全校最年轻的教授。结果30出头就查出癌症,不到两年就走了。

当时这件事情对全校的老师以及学生影响很大,后来大家都不卷了,顺其自然。一定要记住,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尤其对于博士生来说,不要将自己搞得太累,毕竟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的美好等着我们去发掘。”

导师是自己的名片

I博后(国内本硕博,海外博后)

“很多博士生在读博期间和自己的导师闹别扭,或是对着老师干,其实这是不明智的。如果你的导师在学术圈有一定的影响力,一定要尽可能和导师搞好关系,因为导师将来会是你的名片,是你的背书

这也告诉很多博0的同学,一定要尽可能进入大的课题组,选择知名老板。有些时候虽然工作内容一塌糊涂,但如果老板是大牛而且愿意为你说几句话,那这时会胜过千言万语。所以如果重新读博,我一定会选择大组并且找知名老师。”

写在最后

回顾这些经历,我们会发现,过来人在重新审视读博期间的经验后会蕴含着更加成熟的思考与更明确的目标。

希望这些思考和目标能够对未来的准博士生们有所启发,避免更多的人误入歧途、走向弯路。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Online硕士美国线上硕士1年学费便宜

下一篇

2025年AP生物考试考情分析 | 稳中有变实验与数据成关键!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