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期刊在投稿时多了一个可选项:“是否同步发布预印本?”这让不少作者感到困惑。
那么,预印本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选了会怎样?不选会错过什么?今天我们就给大家说一说。
预印本,到底是个啥?
预印本(preprint),通俗说,就是你在文章被期刊正式接收、发表之前,先把稿子放到一个专门的网站上,公开给所有人看。
它不是会议论文,也不是期刊的提前发表,而是你在等待审稿的过程中,先把初稿主动公开发布,不经过同行评审、不走编辑流程,不代表任何期刊的态度,仅仅代表作者的研究成果。
目前国内外常见的预印本平台有很多,比如物理、数学、计算机领域常用的arXiv,生命科学类的bioRxiv、medRxiv,社会科学的SocArXiv,还有一些出版商直接提供的服务平台,如Springer Nature旗下的Research Square,Elsevier的SSRN,Wiley的Authorea等。还有部分国内平台,比如中国科学院主导的ChinaXiv。
上传预印本之后,文章会生成一个独立的DOI,带有时间戳,可以被引用、被搜索,平台也允许读者留言或给反馈。
这种形式在国际上已经被广泛接受,尤其是在开放科学的趋势下,越来越多期刊允许甚至鼓励作者同步上传预印本。
不过,预印本的本质依然是“未经评审的草稿”。它不是正式出版物,不能视为已经被学界认可。
——你愿不愿意把研究在这个阶段就公开给外界看?这就是很多投稿系统问你“是否选择预印本”的真正含义。
选预印本,有什么用?
选预印本有没有用,这要看你怎么看“用”这个字。
最直接的“用处”,是可以抢时间。在科研圈,谁先提出一个想法,有时候比文章质量还重要。尤其在某些热点方向,研究更新特别快,同一时间好几组人在做类似的事,如果你晚了哪怕一周公开,就有可能失去“首发”的位置。
上传预印本就是一种“抢先声明”:我已经完成了这项研究,并且公开了,大家可以查得到。很多平台都给文章打上了时间戳,这个时间的先后,往往能成为成果归属的证据。
另一个现实的好处是增加曝光。过去投稿到期刊后,在审稿那几个月里,文章是封闭状态,别人看不到也不能引用。
但如果你发了预印本,文章立刻就对外可见,不但同行能看到,搞不好还能上社交媒体被转发,引发讨论。
在某些学科,预印本一上线就能引来关注,甚至在期刊正式发表前已经有了几十上百次引用。对早期职业阶段的研究者来说,这种提前积累影响力的方式,特别有吸引力。
很多人还看重它的另一个功能:提前获取反馈。虽然平台不是正式审稿机构,但不少读者会留言提出问题,或者私下联系你讨论思路。这些反馈往往能帮助你修改论文,提高后续被接收的可能性。
尤其是当你不确定某个分析是否充分,或者论文结构还不够清晰时,预印本平台可以成为一个“试水”的机会。
在申请基金或职位时,预印本也开始有一定权重。特别是在审查周期短、提交材料灵活的评审机制中,如果你能附上最近完成的预印本,一些评审人是会认真读的。
比起你写在简历上的“准备投稿”或“已完成未投”,一个有内容、有时间戳、有链接的预印本要真实可靠得多。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预印本是开放科学的一部分。学术成果第一时间公开,推动了学术交流的效率,也提高了科研过程的透明度。
部分研究资助机构(如欧盟Horizon项目、美国NIH和NSF)甚至会把是否有预印本视为“科研公开度”的指标之一。
当然,预印本不是万灵药。它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研究的领域、文章的质量,以及你是否愿意接受“未被认可前就公开”的风险。
哪些情况,不建议选预印本?
说到底,预印本并不适用于所有场景。有时候选它反而会引发麻烦,甚至对研究本身不利。
首先必须说清楚的是,如果你的研究涉及知识产权保护,比如后续打算申请专利,预印本可能会影响“新颖性”。
特别是在美国以外的很多地区,专利法对公开发表的定义是非常严格的。一旦你把研究以预印本形式发布出来,就算没进期刊,也可能被认定为“已公开”。
这意味着你的成果可能会失去申请专利的资格。你必须和合作单位或知识产权顾问确认清楚,在公开预印本之前,相关专利是否已经提交,是否允许提前披露。
还有一种情况是,研究的社会影响敏感。比如涉及流行病学、教育政策、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果数据解释不够充分,或者文章中有容易被媒体误解的措辞,一旦预印本上线,被公众引用传播后,很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舆论风险。
这类研究最好先通过审稿把逻辑和措辞打磨清楚,再正式发布会更稳妥。
一些合作项目也要特别小心。多位作者的文章,如果没有全部作者同意,就把稿件挂上预印本,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一旦出现争议,不仅影响合作者之间的信任,还可能造成单位或期刊对你的处理意见。在团队协作中发布预印本前,一定要确认所有作者知情并且同意。
此外,文章质量本身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你手头这篇稿子只是初稿,存在方法漏洞或数据不完整,只是想“赶在别人前头”先发出来,预印本可能会留下一个“半生不熟”的形象。
很多预印本平台是不允许你删除已发布内容的,顶多是加个“撤回声明”,但最初的内容依旧可查。将来即便你修订再好,也会被人对比最早版本提出质疑。
还有少数期刊,虽然不是明确禁止预印本,但对其态度仍然保守。比如有些期刊,会担心预印本破坏双盲审稿机制;部分社会科学领域的传统出版机构,也可能要求投稿声明“无先前公开版本”。
遇到这种期刊时,即使预印本被接受,也可能被要求提供详细说明甚至解释上传动机。这个时候贸然上传,反而会给自己增加麻烦。
所以我们只能说,预印本是工具,而不是通行证。它可以让你的研究更快被看见,但不等于给论文质量背书,也不会取代期刊的审稿流程。
选还是不选,不能跟风,得看你的研究阶段、目标期刊、合作环境、以及你对外界讨论的接受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