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数学建模国赛最让人纠结的,不是熬夜调代码,也不是论文写不完,而是——ABC题到底选哪个?
选对了题,思路清晰,建模顺利;选错了题,可能卡壳三天,最后交卷时只能含泪安慰自己:“至少学会了坚强……”
那么,ABC题究竟有什么区别?怎么选才最适合自己的队伍?
1.先了解ABC题的风格
国赛通常设置A、B、C三道题,风格各异,适合不同背景的队伍。
A题:偏工程/物理应用,传统硬核建模
- 特点:题目往往涉及物理、力学、工程优化等,需要较强的数学推导能力。
- 典型例子:卫星轨道计算、机械结构优化、传热问题等。
- 适合队伍:数学功底扎实,擅长微分方程、优化算法、数值计算的队伍。
B题:数据分析/统计建模,计算机友好型
- 特点:通常给一个实际数据集,要求做统计分析、机器学习、预测建模等。
- 典型例子:城市交通流量预测、经济指标分析、用户行为挖掘等。
- 适合队伍:编程能力强(Python/R/Matlab),熟悉机器学习、数据可视化的队伍。
C题:创新性/开放性题目,灵活度高
- 特点:题目描述较模糊,可能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复杂系统,需要自己定义问题。
- 典型例子:疫情传播策略评估、共享单车调度优化、碳中和政策模拟等。
- 适合队伍:思维活跃,擅长文献调研、创新建模的队伍。
2.选题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们队最擅长什么?
- 如果数学强,选A题;
- 如果编程和数据分析强,选B题;
- 如果喜欢开放性问题,擅长“讲故事”,选C题。
题目数据是否完整?
- A题通常有明确的物理模型,但可能需要自己补充参数;
- B题一般提供数据集,但数据质量可能影响建模;
- C题可能没有固定数据,需要自己搜集或仿真。
题目是否有“坑”?
有些题目看似简单,但深入分析后会发现隐藏难点(比如A题的非线性方程求解、B题的数据噪声处理)。建议:
- 先花1小时读题+头脑风暴,评估可行性再决定。
- 不要盲目跟风(比如去年某题选的人多,但获奖率反而低)。
3.终极选题策略
策略1:扬长避短
- 数学强但编程弱?优先A题,避免B题复杂的数据清洗。
- 编程强但理论弱?优先B题,避开A题的复杂推导。
- 喜欢创新但怕计算?选C题,用合理的假设简化问题。
策略2:看历年趋势
- A题近年偏向交叉学科(如物理+生物、工程+环境);
- B题越来越大数据+AI(如深度学习、时间序列预测);
- C题更关注社会热点(如碳中和、智慧城市)。
策略3:第一天先试做,再决定
很多队伍会第一天下午甚至晚上才定题,先让每位队员尝试不同方向的思路,再选择最可行的。
选对题,就成功了一半
- A题:适合数学推导能力强的队伍,但计算量可能较大。
- B题:适合编程和数据分析强的队伍,但要注意数据质量。
- C题:适合创新思维强的队伍,但需合理简化问题。
最后提醒:选完题后,别轻易换!国赛三天时间紧张,中途换题风险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