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人来说,至少我身边的大多数人来说,真的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个也是导致学生跟导师关系不融洽的主要原因,今天学长就来带着大家详细聊聊,遇到这种情况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和解决,深度剖析下原因。
1.绝大部分导师和学生关系不融洽的原因是什么?
2.导师和学生会产生矛盾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
3.怎么解决导师和学生关系不融洽的问题?大部分导师和学生关系不融洽的原因是什么?
大部分学生跟导师关系不融洽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况:
1.导师和学生是纯雇佣关系(不带任何感情互动)
2.导师只督促,从来不指导(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会催进度从来不给予指导)
3.找了一个“爹”(一味地灌注,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接受学生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很多读研的同学都是满怀期待的迎接读研阶段的学习,这三种情况会让大家产生很大的失落感,也是导师和学生之间产生关系不融洽的主要原因。
毕竟绝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能跟导师的关系属于亦师亦友(工作生活都相互可以互动,课题和毕业都可以有商有量),很多导师也希望和学生相处成亦师亦友的关系,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比如学生能力太差、布置的任务完成效果不理想、老师自己的科研任务也重等等原因),导致了很难维系中关系。
我建议每一个读研的学弟学妹,最好是把自己和导师的关系理解成一个纯粹的雇佣关系,所有课题研究以外的事情和导师的感情互动不建议太过当真,但是可以当成一个奖励,甚至可以记下来成为日后有机会拍马屁的工具,这样的低心理预期会让学生和导师都过得比较没有失落感,才是读研和读博最好的一个心理状态。
导师和学生会产生矛盾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
1.原因一:因为彼此的不理解,特别是在学习方式上
导师觉得你选择了来着读研或者读博就是默认你得做到适应他实验室的管理风格、导师的性格、自己得主动成为自己的管理者,靠着peer pressure去管理你自己,多学多问多思考,毕业和发文章都是你自己的事情。
但是学生觉得你是导师,你应该安排好一切事情我来学习后做出来,不然我来你这学习什么呢?我是来读书的又不是来拯救你实验室的某个方向的。
2.原因二:沟通上面的不顺利和理解偏差
导师的恼火一般集中在学生get不到自己说的信息还占用自己的宝贵时间,另外觉得学生不听话,不像自己最喜欢的X学生和年轻时候的自己,导师总觉得学生应该做到,学生又觉得老师不知所云总是自说自话。于是这种沟通不顺利成为了许多学生和老师相互看不上对方的根本原因之一。
3.原因三:实验室没有形成固定的培养模式
有的提前安排或者有经验的学生会自己有一个TO DO list,但是更多的学生都在挤牙膏,而实验室只存在“你活没干好我就骂死你”的预警机制,当然双方都生气。国内因此出现了一种流水线作业,课题组可以培养不同特长的学生流水线发文章。
4.原因四:导师一般有明确偏好的学生
对于学生导师一般都有所偏好,尤其是那种勤奋且聪明的学生,交代的活都能做好,这一类学生往往容易得宠,这搞得部分没得宠的学生难免吃醋嫉妒,甚至因此影响到了工作效率。
以上种种原因都是容易造成两者产生不理解和矛盾的主要原因。
怎么解决导师和学生关系不融洽的问题?
1.对于学生来说:
(1)所有研究生要知道积极主动、厚脸皮、有主动search的能力、并且有能力快速适应环境摸清楚老板的脾气是一门必修课。大多数研究生都只会把问题往外推,不愿意自己勇敢的踏出那第一步。
(2)学会自己学习课题组的特长和主动提前布局自己课题可能需求的技能。例如,你们组就你一个人做某个课题方向,那你应该提前就要了解这个研究课题需要用到的仪器、试剂等,判断下课题的可行性,以及对这个课题提前做充分的背景调研和学习。
很多同学在碰到导师时都会觉得特别尴尬,原因在于不知道跟导师聊啥,在厕所或者食堂碰巧遇见导师,把你最近做课题、做实验碰到的问题或者进展变成沟通的话题是最合适的,因为这让导师觉得参与了你的成长,你也得到了帮助。
(3)工作汇报一定要认真再认真,而且平时一定要做好足够的功课。做足充分的准备这样在汇报的时候才能产生有效讨论。大原则是,少被导师发现你的错误,尽可能的思考全面和做出发表质量的PPT再去和导师讨论or讲组会。
(4)有了数据一定要第一时间约讨论,虽然讨论完也未必当时就真的有什么结论,但是会让导师留下你这个课题有进展,也是一种工作的正反馈。否则一次以上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成为你整个读博or博后期间的巨大灾难。毕竟刻板印象重又不尊重学生的老师也很多。
2.对于导师来讲:
(1)科研压力是大,但要做到不把生活中的不快带洒在学生生上,应该有自己的解压方式。学生没必要也没义务承受你的情绪发泄。
(2)对学生需要信任但也需要有足够的培养机制,不是让某某带一下就可以,而是要有明确的培养计划让学生得到最基本的科研训练,也可以判断学生资质和特长在哪,方便进一步安排课题。
(3)课题组的体系传承也非常重要,毕竟越是大牛越没时间手把手教,甚至口头指导也比较难。而这时体系传承就非常重要了,高年级带低年级,形成一套完善的传承机制就非常重要。之前看到过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个女性院士课题组,她实验室所有实验,成功后都有书面的经验总结,成为他们实验室的一个很好的“宝典”,也给了后面进来的学弟学妹一个很好的学习素材。
总结
总而言之,愿每个学弟学妹们都能和导师有一个比较融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