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收到一些本科小学弟学妹的私信,问题问得小心翼翼,又带着点委屈:“学长,是不是研究生,都会有点看不起我们本科生啊?”看到这个问题,我愣了一下,然后笑了。我仿佛能看到屏幕那头,一张张稚嫩又困惑的脸,可能刚刚在向师兄师姐请教问题时,碰了点“软钉子”。
关于“研究生看不起本科生”这件事,几乎是每个大学里都流传着的“都市传说”。传说里,研究生师兄师姐们行踪神秘,表情严肃,说着凡人听不懂的“黑话”,看你的眼神,仿佛在审视一个“未经开化”的生物。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今天,老师不想简单地回答“是”或“否”。
我想跟你说句实话,聊聊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大多数时候,那种让你感觉到的“疏离感”,甚至偶尔的“不耐烦”,其实跟“看得起、看不起”没什么关系。
更准确地说,是研究生这个物种,他(她)的“世界观”和“任务系统”,已经跟你完全不一样了。这就像一个已经开始在广阔海域里捕鱼的渔夫,很难再去对一个还在岸边练习撒网的孩子,抱有完全相同的心态。
不是轻视,而是他的注意力、他的焦虑、他的喜悦,都已然发生了转移。
1.那些让你感觉“被看轻”的瞬间,到底是怎么回事?
2.最核心的区别:“学习知识”与“生产知识”
3.一些实在的建议那些让你感觉“被看轻”的瞬间,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先来复盘几个经典场景。
场景一:你问了个自认为很基础的问题,对方却显得有点“不耐烦”。你可能鼓起勇气问师兄:“师兄,什么是‘内生性’啊?” 师兄皱了皱眉,很快地讲了两句,或者直接说“这个你先去看看书”,然后就继续埋头看自己的电脑了。你心里咯噔一下:“他是不是觉得我这个问题很蠢?”
其实,他的“后台”程序可能是这样的:他的大脑正以全部的算力,在思考他自己论文里那个该死的、不知道怎么解决的内生性问题。他可能已经连续三天,为了找一个合适的工具变量而焦头烂额。你的问题,就像在他正在运行的复杂程序里,突然弹出一个请求“解释一下什么是C盘”的窗口。
他需要强制中断自己深度沉浸的思考,切换回一个非常基础的教学模式。这个“频道切换”的动作本身,对他来说成本极高,会带来一种认知上的“卡顿感”。他不是对你这个人不耐烦,他只是对他自己被打断的思路,和他需要重新组织语言的这个过程,感到不耐烦。
场景二:他们聚在一起聊天,你完全插不上话。你可能看到几个师兄师姐在休息区,热火朝天地聊着“AER”、“QJE”、“面板数据”、“断点回归”……你站在旁边,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他们用的每个字你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完全听不懂。你可能会想:“他们在故意秀机构感吗?”这其实是典型的“知识的诅咒”。当你在一个领域里沉浸太久,那些专业的术语,就会慢慢变成你的日常用语和思考工具。他们不是在“秀”,他们只是在用他们自己圈子里的“普通话”在交流。他们可能已经忘了,这些词汇对于还没进圈子的人来说,是需要翻译的“火星文”。
场景三:他们似乎对本科生的很多活动,都提不起兴趣。迎新晚会、社团联谊,师兄师姐们总是礼貌性地出现一下,或者干脆不参加。你可能会觉得:“他们是不是觉得我们这些活动很幼稚?”
其实,是他们的“效用函数”变了。在本科生的满足感来源里,社交、娱乐、体验新鲜事物的权重很高。但在研究生的满足感来源里,“睡眠”、“论文进展”、“导师今天心情好不好”、“发量是否稳定”……这些东西的权重,已经指数级地飙升了。
多参加一个活动带来的快乐,也就是经济学里说的“边际效用”,可能远远小于多睡一个小时,或者让论文里的一个模型跑通所带来的巨大满足感。他们不是觉得你的快乐幼稚,而是他们有更迫在眉睫的、能缓解自身焦虑的“快乐源泉”需要去追求。
最核心的区别:“学习知识”与“生产知识”说到底,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件事:本科生的核心任务,是“学习和吸收”人类已有的知识。
你们像是在一张巨大的、已经绘好的地图上探索,教科书是地图,老师是向导,考试是关卡。虽然也有难度,但总归是有路可循、有标准答案的。而研究生的核心任务,是“生产和创造”新的知识。
哪怕这个新知识,只是在人类知识大厦上,补上了一块小小的、几乎没人看得到的砖。他们是被扔进了一片没有地图的原始森林,手里只有一把砍刀和指南针,任务是“自己走出一条路来”。
这是一个从“确定性世界”到“不确定性世界”的转变。这种转变带来的长期压力和思维惯性,是造成你所感受到的“疏离感”的根本原因。
一些实在的建议
说了这么多,是希望大家能互相理解。对于本科的学弟学妹们:别害怕,也别多想。把师兄师姐看作你未来的“游戏预览”,是你升级路上可以请教的“高级NPC”。
请教问题时,试着更具体一些,带着你自己的思考去问,而不是当一个“伸手党”。比如,把“师兄怎么写论文啊?”换成“师兄,我看了您这篇文章,您在处理这个数据时,为什么选择了这个方法,而不是那个方法?”。
这样,对方会更愿意和你交流。对于已经成为师兄师姐的研究生们:也请多一份耐心。想一想几年前的自己,那个同样迷茫、同样渴望被指引的自己。有时候,你一次耐心的解答,一句温暖的鼓励,真的可能会影响一个学弟学妹未来的选择。这是一种善意的传承。
总结
所以,研究生真的会看不起本科生吗?我想,不会的。大家只是在各自的“人生副本”里,打着不同阶段、不同难度的“怪”。山脚的人不必羡慕山腰的风景,山腰的人也别忘了自己曾从山脚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