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港媒报道,「双非儿童」和「人才子女」来港就学情况近日引起社会关注。教育局方面马上就出来回应了。
图源丨港媒
全国政协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日前指,香港多年来累积大量双非儿童,其中有不少在内地学习并报读香港的大学,但教育局没有制定政策给他们来港读书,当局应检讨本港大学学额。
教育局发文表示,政府进行人口估算(包括相应的学位估算)时,会考虑过往趋势和现行政策,并一直将「双非儿童」包括在内;本港教育体系具备足够学额与灵活性,能妥善应对新增的学额需求,同时保障本地学生的权益。
教育局指,「双非儿童」属香港永久性居民,可选择在不同阶段在香港或境外生活或就学。
由2005年起,「双非儿童」的出生数字已有较显著升幅(较前一年增加5,171人),假设大部分适龄「双非儿童」都以「自修生」身份来报考香港的大学,应该在2023年的DSE考生人数中就能看到相关迹象。
教育局列出近年DSE报考数据,2023年有7,637名自修生,相比2022年的6,959人,增加678人,增幅约10%。
2024年文凭试时,适龄「双非儿童」数目达16,044,较2023年增加6,771人,但当年的自修生人数减少206人。
至于2025年文凭试,适龄「双非儿童」数目为 18,816 ,较上一年增加2,772人,自修生人数是 10,161 ,较上年增加2,730人。
教育局表示,文凭试自修生数字有升有降,估计部分「双非儿童」或许选择留在内地生活和就学,又或者在中小学阶段已到香港就学,没有在将近适龄报考大学时,大量来港参与文凭试以升读香港的专上院校。
另外,教育局指,自2013年起每学年提供1.5万个大学学额,尽管中学毕业生人数由2013年的6.99万名持续减少至2024年的4.92万名,教资会从未缩减大学学额,有空间吸纳没有在香港读中学、但选择以文凭试或其他认可的考试成绩回港/来港考取入读资助第一年学士学位的「本地学生」,包括「双非儿童」。
教育局亦指,香港学生成绩不会受内地自修生成绩影响。
局方解释,文凭试采用水平参照成绩汇报(Standards-referenced Reporting)制度,与「拉curve」制度不同。
图源丨港媒报道
老师一句话总结:DSE的评分制度,不是对考生进行横向比较,也不是看相对排名,可以保证公平性、可比性。具体可以看教育局解释。
图源丨微信AI总结
图源丨网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为港媒报道,在不改变原意情况下略经编辑。
老师看法:
原本是「香港永居」和「香港非永居」之间产生矛盾,但真细究起来,这种利益矛盾又主要来自想象,事实不是“非永居学生挤占了本地土著的学额”,真相家长完全没想到。
现在,想象中的矛盾又转向香港永居中的「双非儿童」。
比起找一个“替罪羊”,不如认清现实。大势是香港现在引进的内地人才不少了,但只要出生率一天上不去,从内地引进人才和学生就不能停。
只不过香港人口和人才数量短时间内出现了一个小高峰,港府现在是适当提高政策门槛、优中选优。
换句话说,现在拿香港身份依然可以给孩子建立教育优势,只不过要考虑经济能力、做好前置规划,早拿身份早安排插班,满足居港2年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