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月入六位数何以沦为“伪中产”?

凌晨1点,香港中环的写字楼内依旧灯火通明。

34岁的私募基金经理梁先生揉着太阳穴,望着电脑上的工资单苦笑,这个月税前收入18.2万港元,扣除房贷、补习费、保险后,账户仅剩3.8万。

他和妻子月入近30万,因孩子申请进入国际小学,连换车预算都砍了。

香港中产的高门槛

在香港,中产定义并非仅看收入,而是综合生活成本、房价、教育支出等因素。

香港中产入门标准为月薪11万港元(约合人民币9.6万元),严格意义上的中产需达22万港元(约合人民币19.2万元)。

但即使达到这一收入水平,在香港也面临诸多生活压力。

香港房价高企,普通住宅动辄上千万港元。港岛区平均呎价达2.3万港元,60平米 “纳米楼” 总价1380万,首付414万,30年月供4.1 万。

租房成本也不低,中环40平米公寓月租3.8万。

物价方面,外卖快餐六七十港元,高档餐厅人均超200港元,交通、娱乐等日常开销也较大,导致月薪11万港元的中产阶级可自由支配资金有限。

香港中产的两座大山

香港中产阶级被称为 “夹心层”,他们无富人财力,又无法享低收入群体福利,却承担着大部分税收和社会责任,住房与教育支出更是让他们喘不过气。

(一)住房困境

拥有一套房产是财务稳定的象征,但对许多中产家庭而言却遥不可及。

以800万港元房产为例,首付至少240万港元,剩余560万港元需贷款偿还,即便利率低,每月按揭还款也达两三万港元,对中产阶级是沉重负担。

像32岁的公司法务顾问Sarah月入13万,与丈夫蜗居在北角28㎡的劏房,月存10万,但凑深水湾学区房首付还需苦熬5年。

(二)教育支出压力

香港家长重视子女教育,不仅体现在学费上,还有课外补习、兴趣班等额外开销。

香港教育局统计,中产家庭平均教育支出占收入47%,远超纽约和新加坡。

以6岁学童为例,国际学校学费18-25万港元,英文/数学私教每周3次费用14.4万港元,高尔夫/STEAM课程9.8万港元,海外夏令营6万港元,总支出超50万港元。

金融高管林太为11岁女儿定制 “爬藤计划”,SAT培训23万港元,申请美国私高顾问费38万港元。

许多中产家庭孩子从幼儿园起就接受各种培训,每年补习费用超十万港元,大学阶段留学更是巨大开销。

教育投资

面对财务压力,香港中产家庭常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教育上,希望通过优质教育让子女拥有更好未来,保持或提升社会阶层。

他们重视学术成绩和综合素质培养,从幼儿园起就送孩子去各种兴趣班,学习琴棋书画、体育运动、外语等技能,还聘请私人教师一对一辅导。

学校选择上,有的选国际学校以便申请海外名校,更多则选本地名校希望孩子进入香港或内地顶尖大学。

但这种高强度教育投资也给中产家庭带来沉重经济压力。

数据显示,香港一名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支出可能高达数百万港元。

对年收入百万的中产家庭而言,意味着大部分收入要优先用于子女教育,自身生活品质只能牺牲。

香港中产阶级表面光鲜,实则深陷困境。

面对高涨的房价、沉重的教育费用和不断攀升的生活成本,他们的财务状况如紧绷的弦,稍有不慎便可能断裂。

经济环境的波动、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经济增长的放缓以及企业裁员的压力,都如同阴云笼罩,让中产阶级的生存空间愈发狭窄。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他们必须精打细算,巧妙规划财务,方能在香港这座昂贵的城市中站稳脚跟。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来自成都狄邦肯思学校校长兰天笑的开学寄语:同心共行 启航新学年!

下一篇

上海中三插班生的逆袭!一步迈向香港改写人生未来!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