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篇论文+132次引用?这位“数学新星”为何建议你谨慎引用?

学者档案

姓名:拉里·理查森

研究领域:复代数、数学对象结构等

发表论文:12篇(4年间累计被引用132次)

学术影响力:h指数12

面对这样一位论文高产、引用亮眼、潜力无限的数学家,can we cite this man(我们能引用这位学者吗)?

我们的答案是:RUNNNNNN(快逃)!

让我们再次认识一下拉里·理查森,它不是一位伏案研究的学者,而是一只软萌可爱的小猫咪↓

同时,它还曾持有“世界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猫”这一特殊称号长达整整一周。

拉里能跻身学术圈,源于两位研究者对引用造假产业链的质疑。西北大学元科学与计算生物学研究生里斯·理查森,与剑桥大学研究不端行为的学者尼克·怀斯,偶然在脸书上看到“引用与h指数提升”的广告。这类服务明码标价(10美元1次引用),还附真实科学家的谷歌学术截图证明效果。为验证操纵手段的可行性,他们把目标对准了理查森祖母家的猫:拉里。

整个包装过程简单到离谱:

  1. 炮制虚假成果:仅用1小时,两人就写了24篇“论文”,其中12篇以拉里·理查森为作者,内容全是毫无意义的胡言乱语,却刻意套上“复代数”“数学对象结构” 等专业主题;另外12篇则专门引用拉里的“论文”,确保每篇“成果”都能获得 12次引用,凑出“12篇论文+ 12次引用/篇”的完美数据。
  2. 搭建学术档案:他们在学术平台ResearchGate上为拉里注册账号,上传所有虚假手稿;
  1. 等待平台收录:无需人工审核,谷歌学术的自动抓取系统很快识别了这些内容,为拉里生成档案:高达132次的引用(仅漏抓1篇虚假论文)加上飙升至12的h指数,直接让拉里超越1975年“出道”的学术猫前辈F.D.C. 威拉德(107次引用),登顶“世界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猫”。

拉里的“成功”,

暴露了学术圈的三大致命问题

这场看似荒诞的实验,实则撕开了学术评价体系的短板,而这些问题正悄然影响着学术诚信的根基:

  • 平台审核形同虚设:谷歌学术、ResearchGate等主流学术平台,依赖自动系统抓取数据,对内容真实性几乎不做实质审核。所以拉里满是胡言乱语的“论文”能顺利通过。利用这样的规则漏洞,“引用工厂”(专门制造虚假引用的机构)还会玩“阅后即焚”的把戏,即把假论文传到ResearchGate,等谷歌学术收录后立刻删除,靠谷歌缓存掩盖痕迹,连研究者都得翻缓存才能发现真相。
  • 量化指标成造假重灾区:h指数、引用次数是学术界评估学者水平的核心标准(如h指数10代表10篇论文各被引至少10次),却成了最易“刷分”的目标。悉尼大学癌症研究员詹妮弗·伯恩直言,操纵这些数据能让研究者在招聘、职称评定中 “占据巨大优势”;实验的设计者之一怀斯也指出,“只要写个简单脚本,就能批量生成‘看似合理’的论文,让任何人变‘高被引学者’——哪怕是只猫”。
  • 问题隐蔽且普遍: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的团队曾扫描100多万个谷歌学术档案,发现至少11个存在高度异常引用模式,且绝大多数可疑引用都来自 ResearchGate。更可怕的是,许多高校教职人员根本不知道引用工厂的存在,仍在凭注水数据判断学术能力。

给美本申请家长的三大警示:

别让“科研包装”毁了孩子

拉里的实验,本质是给所有关注孩子学术背景的家长提了个醒:在美本申请竞争激烈的当下,走捷径制造科研成果,风险远大于收益。

  1. 重视学术诚信,谨慎对待“保成果”承诺美国高校对学术不端零容忍,一旦通过背景调查发现科研成果虚假(比如联系合作导师核实无此人,或论文内容经专家鉴定为胡言乱语),不仅会直接拒录已录取的会撤销资格入学后发现的还可能被开除留下终身学术污点。因此,选择科研服务时,不妨谨慎对待“包发表”“保引用”“稳拿顶刊经历”这样的宣传语,优先考虑那些能深度参与真实研究积累学术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机会,让科研经历真正成为展现个人潜力的有力支撑。
  2. “水科研”不如真探索,名校更看重过程顶尖美本招生官看科研背景,核心不是“有没有顶刊论文”“引用次数多高”,而是孩子在过程中展现的好奇心、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哪怕是一项未发表的高中阶段小研究(比如观察社区植物生长、设计简单的环保实验),只要能清晰讲出实验动机、实验设计和对此的反思,都比拉里式的虚假成果更有说服力。毕竟,招生官要找的是“对知识有热情的探索者”,不是“会包装的造假者”。
  3. 别迷信指标,科研的核心是价值拉里有132次引用,却没有任何学术价值,因为它的“研究”全是胡话。美本申请中,孩子的科研影响力也该看“真实价值”:比如是否为某个小领域提供了新观察,是否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否在过程中展现出严谨的学术态度。与其花时间刷引用、造论文,不如鼓励孩子从兴趣出发做真正想探索的课题,哪怕规模小、成果不亮眼,这份真诚也是名校看重的品质。

结语

拉里的“学术生涯”只持续了一周(谷歌学术后来删除了它的引用数据,却未修复根本漏洞),但它留下的警示远未结束。对志在顶尖美本的孩子来说,学术诚信是底线,真实探索是底气

与其追逐那些经不起推敲的科研包装,不如让孩子脚踏实地:从一堂感兴趣的选修课开始,从一次小小的校园实验做起,在真实的探索中积累思考、收获成长。毕竟,能打动名校的从来不是虚假的学术光环,而是孩子眼中对知识的热爱和对诚信的坚守——这才是他们未来走得更远的根本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德国海德堡大学全奖博士招生 | Prof. Thimm

下一篇

2026年AP考纲重要调整!这次改革是不是利好?!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