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留学申请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和家长可能会疑惑:为什么一定要赶在第一轮提交申请?如果没有在第一轮申请,真的会影响结果吗?
1、留学早申请的底层逻辑
1️⃣从录取名额的角度来看:
第一轮申请的录取名额肯定是最充足的,而且在申请前期,投递网申人数也相对比较少,越到后面,不管是哪个专业,申请人数都会越来越多:
✅姗姗来迟的留学党,语言、申请材料才准备好
✅考研党转留学申请(主要是年底—次年2月)
✅工作党加入留学申请
✅未收到心仪Offer的同学,后期开始广撒网(年底—次年3月)
在这里分享一个我们OfferMax学员的真实案例,能给大家一个更直观的感受:
👨🎓学生背景:
• 本科学校:佛山大学
•本科专业:环境工程专业
•本科绩点:算数均分81,加权78.7(压分严重,专业前五)
• 语言成绩:雅思6.0
• 实习/竞赛/科研/证书:一段央企实习经历,有SCI论文,大挑都有获奖
这个同学25Fall申请时比较晚,是2025年4月份才申请,当时有拿到面试,但是没有拿到录取,今年26Fall理工开放的比较早(7月2日全面开放硕士申请),该同学开放后就投递了申请,2025年9月10日面试,目前已经拿到了香港理工大学的Offer。
总而言之,整体的申请量是越来越大的,而录取名额会在前期发放的比较多。所以到了申请后期,会遇到的情况是:
专业所剩名额不多+申请量增加+后期申请难度增加,录取率降低
2️⃣从申请的的不确定性来看:
申请前期的不确定性是最小的。开启新一年的留学申请季,大家都没有可以对比分析的录取案例,条件之外的博弈相对少一些,整体的录取分析更加有迹可循。
到了申请中后期,有的同学背景其实没问题,但是会受制于名额限制,尤其是一些热门专业,如果招满会提前关闭通道,会给录取带来比较大的不确定性。
💡比如:25Fall香港中文大学的【环境信息、健康与公共管理】专业,2024年11月15日就截止了申请!
3️⃣被捞的几率更大:
前面没录取,后面再捞的案例每年都有。主要原因就是前面不断有拿了Offer的学生放弃offer,有多的录取名额出来。
如港大商学院,今年最后几轮捞了很多同学。而最后两轮被录取的同学,相当部分都不是最后交的,而是前面递交的申请,后面被捞起来的,早申的优势≥晚申。
02、香港硕士申请的录取规则
香港硕士申请比较常见的录取规则有两种:滚动式录取和分轮次录取。还有一个录取审核规则比较少见——统一审核录取。
1️⃣滚动式录取:
滚动式录取(Rolling admissions)主要出现在英联邦国家,比如英澳等地(中国香港也以滚动式录取居多),一般情况下,从项目申请开放开始,学校会持续性接收并答复学生的申请,收到一份完整的材料就审核一份,直到 offer 发完,所以是“先到先得,录满为止”。
图源:香港城市大学-金融学硕士项目
2️⃣分轮次录取:
分轮次录取(Round admissions)主要是官网上写着的第一、第二轮,而批次主要是按审核的时间划分,严格分轮的专业特征表现为每一轮的时间特别短(1-2个月),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港科大的商学院项目。
分轮次的项目都会给到Deadline,项目申请开放之后DDL之前,都是收集材料的阶段,这段时间学校不会进行材料的审核,申请审核必须是 DDL 之后开始。学校为各个轮次都预留了对应的席位。
3️⃣统一审核录取:
这种录取模式是指“所有申请在最终截止日期后集中审核,统一发放录取。”申请者无法通过早提交获得优势,审核结果完全取决于综合背景。这种情况仅少数专业采用,比如香港大学的法律博士(Juris Doctor):
图源:香港大学-JD项目
这种录取模式可以让申请者有更充足的时间打磨申请材料,突出科研能力和学术潜力。
3、所有专业都要赶首轮申请?
看到这里你肯定会想说,第一轮申请很重要,所有的申请都要赶在第一轮去投递!
❌不是的!不要为了赶第一轮申请而盲目投递!
有些专业或学校可能更看重申请者的整体素质和申请材料的质量,而不是申请的先后顺序。
图源:香港理工大学-专业会计硕士项目
在这种情况下,建议申请者在投递申请前完善一下申请材料,确保每一份材料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其次,保底专业通常是为了确保申请者至少有一个录取机会而选择的,因此没有必要过早地投递保底专业的申请,避免因为冲动而支付不必要的留位费。
尽管第一轮申请优势明显,但并不是说错过第一轮就完全没有机会。如果没有赶上第一轮,你还可以通过后续的轮次提交申请。大家可以通过合理规划申请轮次,可以最大化提高录取概率,同时避免因留位费等问题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以上就分析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