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已拉开序幕,同学们是否已经为下半年的竞赛做好规划?
目前康莱德报名正火热进行中,想进一步了解康莱德所青睐项目的同学,请继续看下去吧!
康莱德2023-2024赛季
中国站金奖小队项目分析
航空航天领域:Wheeled Drone
从这个课题名字可以看出来,这支队伍是给多旋翼无人机加上了万向轮,实现贴地飞行加起飞的混合模式,它能够用更低能耗扩大搜救覆盖,配备双目视觉做未建图3D扫描与自主导航。它的桨叶保护也能够让这个无人机适配狭小的空间飞行。
我们分析一下这个课题,可以总结出它的四个获奖点:
首先是明确了痛点。痛点一是无人机搜救需要长续航,痛点二是无人机在复杂地形搜救存在很大的飞行障碍。
第二个获奖原因是将能耗清晰的量化了出来,这样可以在电池能量耗尽前做好准备。他宣称可以节能75%,因为用万向轮在地上滑行肯定是比飞行节能的多。
第三点是将结构创新、感知算法和安全细节这三部分打包为系统解。也就是说这个课题它做到了结构、软件和本体保护这三方面的工作提升,系统解决了传统无人机在搜救环节遇到的问题。
第四点是强可视化,原型现场展示非常直观。从它的获奖原因可以看出,可视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加分项。
从这个课题我们可以学习的是:把指标提升做成可复现实验,比如能耗对比、无人机搜救的覆盖面积以及通过性,并在最后的路演中用一页图来呈现,这能够给评委留下最直观、最有冲击力的印象。
网络安全与技术领域:Running Bits
是一个智能三角警示牌,能够视觉识别并自动遥控移动至故障车的车后150米,且它配备了救援机械臂方案,可以降低高速二次事故的概率。这支队伍不光是中国站的冠军,还在最后的全球站上拿到了Pete Conrad Scholar的最高奖。
我们分析一下他的获奖原因:
第一点还是从需求场景出发。针对高速车祸必放三脚架这个具备强刚需和明确法规的场景,这支队伍做出了一个智能三脚架。
第二个就是它的系统化概念。将AI感知、机电执行与道路安全合规场景打通,成为了一个拥有清晰执行链的课题。
第三点是从商业模式出发。它的商业用户非常清晰,包括交警、救援公司和B2G便于后续的算账。
第四点是跟上面一个课题很类似的,就是它的现他现场可演示,且它的风险闭环考虑到位。可以做出一个能演示的食实物,哪怕功能很简单,也好过一堆PPT里面纯理论的分析。
从这个课题我们可以学习的是:明确强化课题的必要性十分重要,用事故数据和法规条文来支撑。这个课题还分了家用、B2B两套方案与单位经济,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一个商业思维模式。
健康与营养领域:Prosthetic Pioneer。
这是一个基于张拉整体结构的模块化假肢前臂,它的最大亮点是能实现正负49.5度的大扭转,并且低成本易维护。最终是在全球站拿到了最佳Expo展台奖。
这个课题能获奖是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点是实现了结构学创新到功能跃升。传统的假肢在旋转和灵活度上受限,而张拉整体结构突破了这一点。
第二个是针对用户的价值非常高。它的模块化设计让假肢更容易维修,更容易定制,使用体验非常的友好。
第三个是工程性与可负担性。他们不仅有工程创新,而且还考虑了成本和可及性,这对医疗器械尤其重要。因为医疗器械最终肯定是面向的病人。
这个课题有两个可以借鉴的地方:第一点就是用一张功能性KPI对标表,包括这个扭转范围、抓握力、重量、成本和传统的假肢做了一个对比,让这个课题的优势一目了然;第二个是他补充了一页用户访谈与可行性论证,说明真实的用户为什么需要以及为什么能用得起,让这个课题也非常的贴地气。
能源与环境领域:MegaHenry
他们的方案是一个小区级别的一个自平衡充电网络,能够通过终端的充电器和小区的一个整体的控制器做总功率的调度,保证在小区居民用电高峰时不会超过小区的电力上限,这也解决了现实中一个现在非常大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装充电桩难以及改电力配额贵,特别是针对一些老旧小区。
这个课题为什么能获奖,是有三点原因:
第一点是做了一个系统级的创新。他不是改单个充电桩,而是做整套小区级的一个解决方案,面向的是整个小区的用户。
第二个是有可复制的部署路径。他明确的把物业小区管理方作为目标客户,落地路径非常清晰。一个小区成功之后,想把它复制到另一个小区,时间就会非常的快,非常的简单。
第三个是他的策略和硬件协同。既有算法层面的调度,也有硬件终端配合,给人很强的一个商业化落地感。就是给评委觉得这个方案要落地其实是非常可行的。
这个课题有两点可以借鉴的地方:第一个是展示调度算法仿真与实测进行了一个对比,包括这个功率曲线峰谷移位和等待时间,让评委非常直观的看到了这个方案的一个优化效果;第二个点是他补充了一张利益相关者的地图,包括居民、物业和电网,解释了谁是付费方谁又是受益方。
也可以点击下方视频,直接查看获奖项目分析:
备赛建议
首先选题非常的关键
方向上最好和全球的挑战相关。比如说可持续能源、健康、太空、航空环境、网络安全等这些方面,但要注意题目不能定的太大太虚。比如说虽然说全球变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如果我们定个课题叫解决全球变暖,听上去是很厉害,但是根本做不下来。我们要是要缩小到一个可操作的切入点。其次是选题标准很简单,有真实的痛点,有技术突破点,能做小实验或者原型。所以大家记住一句话,选题不是要惊天动地,而是要小而关键。
第二个方向是技术
哪怕做一个很小的实验,也能增加你们方案的可信度。PPT上的想法再漂亮,如果没有模型demo,评委会觉得只是纸上谈兵,最好是做一个最小可行原型,不需要完美,但又能证实它的核心原理是可行的。还有一点很加分的就是跨学科,比如说硬件加上现在很火的AI,然后材料再结合生物或者航空,再加上节能。评委是特别喜欢这种融合创新的想法。记住一句话就是比起说100遍,也不如让评委看见你们的想法。
第三个方向是商业和社会价值。
你们的项目到底是给谁用的,为什么会有人买单。这要靠调研来支撑。同学们可以去做问卷访谈或者引用行业数据,然后还要画出用户画像,明确这是给谁用的。在价值层面上要考虑这个方案的可持续性,比如说它环不环保,它成本控制的怎么样,以及未来能不能实现规模化发展。最后别忘了对比现有的方案,明确我们这个课题都填补了什么样的空白,针对现有的方案做了哪方面的提升。一句话总结一下,就是课题不仅要有科学性,还要证明他有用、有人买,且能够长久。
最后一个方向是展示逻辑要清晰
从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它的技术原理、它未来的市场前景以及团队是怎样分工的,一步一步的讲。PPT别全部都是字,多用图表、流程图、对比表,视觉化能更让人快速理解。开头最好用一个真实案例或者痛点故事,能够快速的把评委抓住。最后就是这个Q&A一定要提前练习常见的问题,比如成本多高?为什么可行?能不能量产?一句话就是内容要靠谱,表达要打动人。
所以同学们的备赛过程可以理解成四步走:
第一个是选好题,抓住一个真实的痛点;第二个是做技术,让我们的想法能够被评委看见;第三个是想商业证明有人买单,证明他有商业价值;第四个是会展示,让评委听得懂记得住。
只要做到这四点,项目的完整度和竞争力都会有个明显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