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蝉鸣成为校园的主旋律,课桌椅在寂静中沉淀暑热,有一群身影却带着教案与思考奔赴远方——这个夏天,成外AP、A-Level课程中心的老师们,在充电与沉淀中,诠释着教育者永不停止的攀登。
PART-01峰会淬炼:
以专业进化回应时代叩问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创生”,
从“经验依赖”到“系统作战”,
在这场中层领导力的集体跃迁中,
找到属于教育中坚力量的答案。
8月,老师们跨越700多公里前往西安。2025学校中层领导力主题峰会,聚焦“VUCA 乌卡时代”(易变性 Volatility、不确定性 Uncertainty、复杂性 Complexity、模糊性 Ambiguity)下的教育挑战与机遇。我校骨干教师团队深入参与,与全国教育先锋共探如何在多变环境中引领学生成长。
“从“教好课”迈向“成就教师、服务学生成长”,在国际高中的多元生态中,我明确了三个关键行动方向:
教师发展赋能:搭建跨文化教师协作平台,促进经验共享与教学创新,推动专业成长由个体努力向群体共进转变。
学生支持深化:应用AI工具优化个性化学习路径与过程性评价,释放教师精力,使其聚焦于对学生更精准的引导和关怀。
校区生态优化:梳理并标准化部门内及跨部门协作流程,减少非教学负担,将更多资源与时间导向教学一线与师生互动,提升运行效能与育人温度。”
Jasmine Song
“本次峰会让我深切认识到新时代教育管理者面临的挑战与机遇。AI技术不仅是工具,更能深刻重构教育生态,助力教师发现教学盲区、优化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此外,“服务设计师”理念强调以用户思维赋能师生,将管理转化为价值创造的过程,促使我反思如何更精准地满足多元需求。
此次学习不仅开阔了视野,更让我意识到持续自我驱动与系统思维的重要性。未来,我将把峰会中的前沿工具与方法内化于实践,助力团队突破发展瓶颈,共同迈向高质量教育的新高度。”
Seven Zhang
“一线教师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来自中层的敏捷响应、深度赋能与系统支撑——不止是管理服务,更是认知层面的同频共振与行动步伐的协调统一;需要各部门从不同的“着力点”出发,最终能汇成一个系统“合力点”:促进一线师生教与学的效能。提升作为中层管理者的认知格局与行动力,能够推动部门团队目标明确、创新创造、有机联动,是破解转型困局的关键杠杆。
我认为团队领导力核心在于构建"共识达成-专业提升-使命创造"的螺旋上升体系:把部门发展愿景,内化为团队成员的价值认同;以分布式领导、协同式共创和成长型反馈,激活专业自觉;以目标为导向,让高标准成为激发创新、自我超越的跳板。”
Sining Guo
PART-02燕园问道:
在学术殿堂叩问教育本真
未名湖畔的书香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领航计划”研修班,聚焦学科发展前沿 ,赋能教育创新实践。这场“思想深潜”聚焦时政类、学科类、社会资源类、教育论坛分享类,四大板块,紧贴时代前沿,把握最新的知识脉络。
“未名博雅开启北大培训新程,四天的培训中与全国优秀管理人员与老师共同汲取先进的管理知识与一流的信息资讯,培养了我更开阔的视角,深入理解教育创新理念,坚定了推动学校发展的决心。
通过互动交流,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变革的紧迫性,明确了未来工作方向,决心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助力学校管理水平提升,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Lee Li
PART-03
回归教学:
所有远行,终将照亮讲台
培训不是终点,而是赋能的新起点。老师们带着双重收获踏上归程:AI技术、整合效能工具箱、打造一支“学习型团队”等方式方法,将在新学期落地为可操作的设计。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这一共识也正转化为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深度关注。
“唯有内心能量池充盈,才能以从容的姿态应对变革的湍流,实现自我驱动与组织赋能的双向滋养,达成个体生命与职业价值的深度共鸣与蜕变。作为中层干部,我希望自己能够进化为能力均衡、视野开阔、内心丰盈的领导者,在学校突破发展天花板,构建起自组织、能精进、常迭代的发展生态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后记】
蝉声未歇,步履不停。当老师们在盛夏奔赴知识的山海,成外的课堂便拥有了更辽阔的星辰。这场关于教育深度的跋涉印证着:教育的真谛,不在喧嚣的展示,而在静水流深的自我超越。每一位持续进化的老师,都是学生通往未来世界最坚实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