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香港中小学的插班战场正在悄悄改写规则:
越来越多的学校把“不接受降级”从台面下的潜规则,升级为白纸黑字的明规则。
若你正准备把孩子从内地转来香港,银河想把真相告诉你——
请立刻放弃“先降一级缓冲”的幻想,因为那条路正在被迅速堵死,而很多家长还浑然不觉。
一个被忽视的新痛点
先说最直观的痛感:
过去托人递张表、电话里“求情式”降级,往往还能换来一句“我们研究一下”;
现在,招生组的第一句话就是“本校不收降级申请”。
有的学校把这句话写进网上插班须知,还算厚道;
更坑的是章程里只字不提,家长千里迢迢送来材料,前台老师才轻描淡写补一句“我们不收降级的”,让你当场原地石化。
名单正在拉长:
嘉诺撒圣玛利、喇沙小学、民生书院小学、迦密柏雨中学、李国宝中学……
官津、直资、传统名校,几乎同时收紧闸门。
理由无他——报名人数太多,校方不想再为“年龄差”和“课程衔接”埋单。
更不想被本地家长投诉“外来降级生挤压同年级学位”。
内地家长的三大误区
误区1:以为“成绩好就能谈”
内地语数英领先≠香港学校愿意开绿灯。
校方担忧的是“降维打击”带来的生态失衡:
一个数学超前的降级生,可能把全班的教学进度拉乱。
误区2:以为“章程没写=可以试”
香港学校招生章程越来越像“免责申明”:
没写不代表允许,只代表“解释权归校方”。
不少家长快递资料后,才收到电话“不好意思,本校不收降级”,快递费和时间全打水漂。
误区3:把“超大B”当优势
内地算法:9月–12月出生,在内地仍算同年级;
香港算法:1月–12月足岁,9–12月娃在香港已是同年级最大。
如果再降一级,等于比香港同龄人整整大两岁。
校方一句“年龄差距太大不利社交”就能拒收。
如何破局?
所以,请把“降级”从Plan A里彻底划掉,并迅速启动B计划:
第一,发邮件或打电话问学校招生组,第一句就是“贵校2025年是否接受降级插班?”
得到书面回复再寄材料,否则别浪费时间和快递费。
第二,算清年龄差,把孩子出生月日、香港入学年份、是否曾留级、是否想再降一级等,全部列在一起,发给学校确认“年龄是否合规”,一次问清,避免反复补件。
第三,立刻切换到“不降级”模式,英语突击、呈分试时间表、心理落差管理,全部按原年级节奏走。
因为一旦决定不降级,孩子就要赶上香港同龄人的英语书写速度、数学英文术语、甚至体育课的广东话口令,任何一环掉链子,都会直接反映在面试分数和课堂适应度上。
香港学校的门并没有关闭,只是悄悄换了锁。
最怕的是家长还拿着去年的钥匙拼命敲门。
希望这段长话能让你少走一次冤枉路,少寄一次无效材料,更别让孩子空欢喜一场。
2025秋,目前正在扩散的“不降级”的学校有:
小学
嘉诺撒圣玛利学校天神嘉诺撒学校民生书院小学喇沙小学大埔旧墟公立学校(宝湖道)保良局田家炳小学何寿南小学保良局锦泰小学大角嘴天主教小学(海帆道)嘉诺撒圣家学校(九龙塘)元朗官立小学
中学
迦密柏雨中学李国宝中学卢干庭中学JD书院(沙田)
名单还在增加,规律是:
官津、直资学校动作最快;
传统女校、英文小学更敏感;
招生越火爆的学校,越不想用降级位来“平衡”超额申请。
名单还在更新,信息随时失效,唯一不变的是:
不降级的时代,已经来了。
转学香港背后涉及的不仅是教育体系的差异,更需要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有全面的规划和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