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及时获得学生的学习反馈?这两个方法一定能帮到你!

【编辑推荐】有效的教学反馈能显著提升学习效果,但其力量在于学生能否理解、运用并感受到支持。教学指导教练凯西・科利尔注意到,只有当课堂建立起安全、信任的氛围,学生才能将反馈视为成长契机。她介绍了两种经过实践检验、操作性强的反馈策略——“现状如何、意义何在、接下来怎么做”三步法以及“TAG!该你了!”同伴反馈法。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教师清晰传达期望,指导学生具体改进,并最终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与自主性。

反馈是一种非常有力的教学工具,但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反馈的内容、知道如何去改进,并且建立在良好的伙伴关系基础之上时,它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这样的关系能增强学生对学习成功的信心,因为他们知道在学习过程中是有人支持他们的。

教师要想让反馈真正有效,首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安全氛围——学生在这里可以大胆尝试,把错误当作成长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成长型思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愿意听取反馈、思考反馈,并积极采取行动。

在学年刚开始,我就会和学生明确说明,我们对学业能力、社交情感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期待是什么,并帮助他们理解每天的学习目标如何与整个单元的最终目标关联。清晰的成功标准能赋予学生力量,激励他们有更大的可能坚持下去。

我会有意识地构建班级共同体,向学生示范如何与伙伴友好互动。同时,我也会亲自演示某种学习方法或策略,甚至有时故意出错,借此向学生展示出错后如何反思并改进。

当我向学生提供反馈时,我非常关注他们的反应——他们是否理解?每个孩子对反馈的接受方式不同,我希望他们明白评估的目的是什么。就像我示范学术、社交情感和协作能力一样,我也会示范反馈的方式,解释我为什么这样说,并主动听听他们的感受,看看这样的反馈对他们是否有帮助。

高效反馈的三个步骤

“现状如何、意义何在、接下来怎么做”

这是我从《基于标准的学习实践:从理论到行动》一书中改编的反馈模式。以一名三年级学生为例,他正在努力达到这样一项标准:“提出问题以检查自己是否理解了某一文本,需要紧扣主题,并将自己的评论与他人观点相联系”。

  • 现状如何:我会客观陈述他们做了什么,并结合其行为证据:“今天在小组活动中,你针对我们的主题文本提出了 3 个问题。比如你问索菲亚,她的观点依据的是文本中的哪条证据。”
  • 意义何在:我会说明这一行为的重要性:“你有没有注意到,你的问题促使小组里的每个人都去查阅文本、寻找证据?结果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讨论中。”(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会问学生他们注意到了什么:“你觉得这在我们的讨论中为什么重要?” 这能促使他们反思并看到自己的影响力。)
  • 接下来怎么做:这是我们确定下一步行动的地方,我会把它简化为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两个步骤。“看看我们的成功标准,第三部分要求能对他人的发言进行补充。今天你本可以在什么时候做到这一点呢?”如果学生能想出办法,我会用便利贴记下他的话(或让他自己写下来),作为我们下次谈话目标的提醒。如果他们需要帮助,我会提供一个句式引导:我同意你的观点,并且想补充_____。“你打算明天怎么记住要这么做呢?明天小组活动结束后我们碰个头,庆祝一下成功吧!” 这能让我们双方都对目标负责,并反思成长。

当我引导学生相互使用“现状如何、意义何在、接下来怎么做”这一模式时,他们也会经历类似的过程。我会先和一名学生搭档示范,或者让两名学生练习并为全班示范。我会张贴带有句式引导的步骤:你做了...(现状如何);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意义何在);你可以尝试...(接下来怎么做)。将这个框架与成功标准结合使用,就能最大程度支持他们的初次尝试。在学生互相给予反馈时,我会进行指导并提供建议。这并非一日之功,我们需要不断练习,逐步改进。

“TAG!该你了!”

第二种策略是“TAG!该你了!”,同样来自《基于标准的学习实践》,用于指导学生进行同伴间的互相反馈。它与 “现状如何、意义何在、接下来怎么做” 有类似的好处:都有一个首字母缩写词帮助记忆步骤:T 代表 “说出你喜欢的地方”(Tell),A 代表 “提出问题”(Ask),G 代表 “给出建议”(Give),最后 “该你了”(You're It)决定下一步行动。以下例子围绕四年级的写作标准:清晰地介绍一个主题或文本,陈述一个观点,并创建一个组织结构,将相关观点分组以支持作者的写作目的。

“说出你喜欢的地方”(Tell)

学生可能会告诉同伴自己喜欢的地方:“我喜欢你在开头段落的观点里包含了三个明确的理由。”

“提出问题”(Ask)

接着他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写作时你在哪个部分下的功夫最多?” 开放式问题最能促进深入的交流和反思。

“给出建议”(Give)

这是过程中最复杂的部分,需要更多的示范和支持。我会教学生通过恰当的措辞来考虑建议的影响。例如,学生可以用 “你可以试试” 来提出下一步建议,而不是 “你应该”。比如:“我真的对你观点中的第二个理由很感兴趣,下次修改时你可以试试再补充一些细节吗?”

“该你了”(You're It)

最后一步在同伴互动中经常被忽略,我建议在写作课开始时进行同伴反馈,这样学生才有时间落实这一步。在 “该你了” 环节,学生们会讨论接下来的计划:我会问:“今天你要做些什么来达到我们的成功标准?我们来讨论一下具体可以怎么做。”通过讨论具体做法,学生可以成为彼此的思维伙伴,并立即产生付诸实践的想法。

我们倾向于关注什么,什么就会成为我们最留意的东西。当成功标准和反馈流程清晰明确时,教师就会聚焦于此,学生也会将注意力集中于此。这使他们掌握了策略、流程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同时,他们也看到了伙伴关系和协作在学习中的强大力量。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爱德思重大调整:2025年10月大考7科启用区域卷!

下一篇

AP、IB、A-Level深度对比!三大国际课程体系怎么选?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