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香港中文大学 语言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香港中文大学的Prof.Edwards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育)及英文系教授。
她出生于丹麦,并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分别在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获得学士学位,在普渡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并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外语与第二语言研究博士学位。教授于2003年来到香港,2005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并自2017年起担任英文系系主任。她同时是香港人文学院院士,曾担任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2020年研究评估工作(RAE)人文学科小组成员,并自2010年起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院士。
研究领域
教授的教学和研究兴趣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关键领域展开:
- 第二语言语音学:教授深入研究第二语言/多语言语音系统的获得、变异与使用,特别关注社会因素如何影响第二语言语音的学习与使用。她研究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如何习得英语语音特征,以及哪些因素促进或阻碍了近似母语的发音获得。
- 世界英语(特别是亚洲英语):教授专注于研究世界英语,尤其是亚洲英语变体,如香港英语、中国英语和新加坡英语等。她研究这些英语变体的语音特征、使用情况以及人们对这些变体的态度,从而挑战传统的"标准英语"概念。
- 语言态度、身份与使用:教授考察了语言态度如何影响语言使用和身份构建,特别是在香港这样的多语言环境中。她研究了香港人对粤语、英语和普通话的态度,以及这些态度如何受到政治和社会变化的影响。
- 社会语言学变异与变化:教授研究了语言变异和变化的模式,特别是在多语言环境中。她考察了社会因素如何影响语言变异的获得和使用,以及这些变异如何随时间发展和变化。
- 第二语言写作中的同伴回应:教授研究了同伴反馈在第二语言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她开发了教师和学生在同伴回应过程中可以使用的指导原则,以提高同伴反馈的有效性。
- 大众媒体对英语学习和使用的影响:教授探讨了大众媒体如何影响英语学习和使用,包括媒体如何塑造语言态度、提供语言输入以及影响语言变异和变化。
研究分析
1. "Social factors and variation in production in L2 phonology"
(发表于《Phon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这篇论文详细探讨了社会因素如何影响第二语言语音产出中的变异。教授分析了多种社会因素,包括在目标语言环境中的居住时间、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使用程度、性别、社会身份和目标语言社区的态度等。研究发现,这些社会因素不仅影响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的结果,还影响习得的过程和学习者使用变异形式的方式。这篇论文对理解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的社会层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强调了在研究和教学中需要考虑社会因素的重要性。
2."Deletion of /t, d/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inguistic Variation by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of English"
这项研究考察了第二语言学习者如何习得英语中词尾辅音簇/t, d/的删除模式。教授分析了语法条件和音系环境等约束因素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中的/t, d/删除,以及这些学习者在多大程度上习得了与母语使用者相似的删除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第二语言学习者能够习得复杂的社会语言学变异规则,但其变异模式可能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这项研究为第二语言变异习得研究做出了贡献,强调了研究社会语言学变异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
3."Accent preferences and the use of American English features in Hong Kong: A preliminary study"
(发表于《Asian Englishes》)
这项研究考察了香港大学生对美式英语发音特征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香港学生在某些情况下会使用美式英语发音特征。通过分析68名香港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语音数据,教授探讨了他们使用美式英语特征的模式以及可能的原因,包括美国媒体的影响和对美式英语的积极态度。这项研究揭示了语言变异和变化的复杂性,以及大众媒体对语言使用的潜在影响。
4."Does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facilitate peer response in L2 writing classrooms?"
这篇论文探讨了计算机辅助交流是否有助于第二语言写作课堂中的同伴回应。教授分析了计算机辅助交流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将其整合到同伴回应活动中。研究表明,计算机辅助交流可以为同伴回应提供更加平等和反思性的环境,但其有效性取决于教师的规划和学生的培训。这项研究为第二语言写作教学中的同伴回应实践提供了有益的见解。
5."Peer Response i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Classrooms"
(由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出版)
这本书详细探讨了同伴回应在第二语言写作课堂中的应用和效果。教授提供了一系列指导原则,帮助教师规划和学生培训,以实现有效的同伴回应。书中强调,教师规划和学生培训是持续的过程,需要在同伴回应前、中、后进行,但大部分工作应在同伴回应前完成。这本书为第二语言写作教师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帮助他们实施有效的同伴回应活动。
项目分析
1."Defining 'native speaker' in multilingual settings: English as a native language in Asia"
这个项目挑战了传统的"母语使用者"概念,特别是在亚洲的多语言环境中。教授关注"在多语言环境中定义'母语使用者':英语作为亚洲的母语"。通过考察亚洲背景下英语使用者的语言实践和身份认同,教授质疑了基于单语视角的"母语使用者"定义,提出了更加包容和多元的母语使用者概念。这个项目对重新思考语言所有权和语言身份做出了贡献,对英语教学和语言政策有重要启示。
2."Telling stories: Linguistic diversity in Hong Kong"
这是一个由香港社会创新及创业发展基金(SIE Fund)资助的项目。该项目旨在"提高人们对香港丰富的文化和语言遗产的认识,以及香港少数族裔和聋人社区中的文化和语言丰富性"。教授开发了一个开放获取的网站,作为教育工具和研究资源,服务于教育工作者、学校、学生和学者。该项目不仅记录和保护了香港的濒危语言,也促进了对语言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体现了教授对挑战语言霸权和变革教学实践的承诺。
3."The intelligibility of Asian Englishes"
这个项目研究了不同背景的英语使用者如何感知各种亚洲英语,以及美式英语如何被感知。通过收集来自中国香港、新加坡、和美国的说话者的语音样本,教授分析了不同听众对这些语音的可理解性、口音强度和可懂度的评价。初步结果表明,"口音评分与可理解性得分之间没有相关性",而且"中国香港及内地英语说话者的可理解性得分总体最高,而新加坡和美国英语说话者的总体可理解性得分最低"。这个项目对亚洲英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有重要启示,强调了可理解性而非模仿所谓"标准"口音的重要性。
研究想法
1. 多模态语言习得中的社会因素研究
- 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口语发音方面的社会因素影响,可以拓展到多模态语言习得领域。具体研究方向可包括:
- 数字环境中的语言身份构建:探究学习者如何在社交媒体、在线游戏和虚拟现实等数字环境中构建其第二语言身份,以及这种身份构建如何影响其语言习得。这项研究可以采用数字民族志方法,结合社交媒体数据分析和在线交互观察,探索数字环境中的语言实践和身份表达。
- 多模态语言输入与语音习得:研究视听媒体(如YouTube、TikTok、Netflix等)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语音习得的影响。特别关注学习者如何通过这些平台接触不同的英语变体,以及这种接触如何影响其发音、语调和语音变异的使用。这项研究可以通过纵向追踪学习者的媒体消费习惯和语音发展,揭示媒体接触与语音习得之间的关系。
- 情感因素与语音可塑性:探究情感因素(如语言焦虑、自信心、动机和态度)如何影响成年学习者的语音可塑性。通过结合心理生理测量(如皮肤电导、心率变异性)和语音分析,这项研究可以提供关于情感状态如何调节语音学习的新见解。
2. 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态度与使用研究
- 教授对香港英语态度的研究可以扩展到更广泛的全球化背景:
- 虚拟社区中的语言变异与认同:研究全球虚拟社区(如在线游戏社区、专业网络、粉丝社区)中的语言变异和认同建构。特别关注这些社区如何发展出特定的语言规范和实践,以及参与者如何通过语言变异表达身份和归属感。这项研究可以结合虚拟民族志和话语分析,揭示虚拟空间中的语言动态。
- "超多样性"背景下的语言态度:在全球化和移民加速的背景下,许多城市呈现出"超多样性"(superdiversity)特征。研究这些超多样性环境中的语言态度和使用,特别是对非标准英语变体的态度,以及这些态度如何影响语言政策和教育实践。这项研究可以采用混合方法,结合大规模调查和深入个案研究,全面把握超多样性环境中的语言态度和实践。
- 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美学:探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感知和评价不同英语变体的美学特质。这项研究可以超越传统的语言态度研究,关注语言的感性和审美维度,为理解语言偏好和使用提供新视角。研究方法可以包括知觉实验、定性访谈和艺术表达(如诗歌、音乐)分析。
3. 技术增强的语音教学与评估创新
- 基于教授在第二语言语音学和教学方面的专长:
- 人工智能辅助的个性化语音反馈系统: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系统,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语音反馈。该系统不仅关注语音准确性,还考虑语言身份和交际目标,帮助学习者根据具体情境调整其语音表现。这项研究可以采用设计科学方法,结合语音识别技术、用户体验设计和教学原则,创建对学习者友好且教学有效的反馈系统。
- 虚拟现实中的交际语音训练:设计基于虚拟现实的语音训练环境,模拟真实交际情境,帮助学习者在真实语境中练习语音技能。这种方法强调语音的交际功能而非纯粹的发音准确性。该研究可以通过比较虚拟现实训练与传统语音训练的效果,评估其对学习者语音发展和交际自信的影响。
- 社区参与的语音评估框架:开发一个更加包容和公平的语音评估框架,邀请不同英语变体的使用者参与评估过程。这一框架强调交际有效性而非与"标准"的接近度,承认世界英语的多样性和合法性。研究可以探索如何将这一框架整合到现有的语言测试和评估体系中,以促进更加公平和包容的评估实践。
4. 语言政策与规划的创新方向
- 基于教授对语言态度和政治的研究:
- 语言资源视角下的语言政策:采用"语言即资源"的视角,研究如何通过语言政策和规划,将语言多样性视为社会经济资源而非问题。特别关注如何利用城市中的语言多样性促进创新、跨文化理解和经济发展。这项研究可以通过政策分析、利益相关者访谈和经济影响评估,为语言政策制定提供新思路。
- 语言权利与社会正义:探究语言权利与更广泛的社会正义运动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语言少数群体和边缘化社区中。研究可以关注社区如何动员争取语言权利,以及这些运动如何与其他社会正义议题相互交织。这项研究可以采用参与式行动研究方法,与社区合作开展研究和倡导活动。
- 数字时代的语言复兴:研究数字技术如何被用于濒危语言的记录、保存和复兴。特别关注社交媒体、在线社区和数字档案如何为濒危语言创造新的使用空间和活力。这项研究可以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分析成功的数字语言复兴项目,提炼最佳实践和创新策略。
申请建议
1. 学术准备
- 深入了解教授的研究领域:通读教授的主要著作,特别是《Phon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he Politics of English in Hong Kong》、《The Sounds of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和《Social Factors and L2 Phonetics and Phonology》等。理解教授研究的核心概念、方法论和理论框架,这将帮助你构思与教授研究兴趣相契合的研究提案。
- 掌握相关研究方法:教授的研究涵盖了定量和定性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语音分析和话语分析等。根据你的研究兴趣,精通相关研究方法至关重要。如果你对语音研究感兴趣,学习声学分析软件(如Praat)和统计分析工具(如R或SPSS)。如果你对定性研究感兴趣,熟悉定性数据分析软件(如NVivo)和相关方法论(如话语分析、民族志)。
- 发展跨学科视野:教授的研究横跨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教育学等多个学科。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了解这些领域的核心概念和理论,这将使你的研究提案更加全面和有深度。特别关注社会语言学、语言教育、语言政策和规划、身份研究和媒体研究等相关领域。
- 积累研究经验:在申请前参与相关研究项目或开展小型研究,积累实际研究经验。这可以是大学课程中的研究项目、独立研究或与其他学者的合作。记录你的研究过程和发现,这将成为你研究能力的有力证明。
2. 研究提案准备
- 聚焦教授的研究空白:仔细分析教授的研究,找出潜在的研究空白或可以拓展的方向。例如,教授对社会因素影响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的研究可以拓展到新的语言组合、新的社会因素或新的学习环境。提出能够补充或延伸教授现有研究的提案,更容易获得积极回应。
- 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授的研究不仅关注理论发展,也致力于改变教学实践。在研究提案中,明确说明你的研究如何既有理论贡献,又有实践应用价值。特别是,考虑你的研究如何能够挑战语言霸权、赋能多语言使用者或改革教学实践。
- 设计可行且创新的方法:提出既创新又可行的研究方法。考虑如何结合多种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以全面解答你的研究问题。特别是,考虑如何创新地应用技术工具(如语音分析软件、社交媒体数据挖掘、眼动追踪等)来探索新的研究问题
3.个人素质与技能
- 展现语言学习者和教育者的身份:教授的研究关注第二语言学习者和多语言使用者的经验。如果你自己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或多语言使用者,分享你的语言学习经历和反思,这可以增加你申请的吸引力。同样,如果你有语言教学经验,展示你如何将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
- 发展跨文化能力:教授的研究跨越多种文化和语言背景。培养你的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这对于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开展研究至关重要。展示你如何能够敏感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以及如何在跨文化环境中有效工作。
博士背景
Eamon,985应用语言学博士生,研究领域包括社会语用学、翻译学和比较文学等。曾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Pragmatics》和《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得过国家级学术奖项。专注于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语言使用及其对教学的影响,致力于推动语言学和教育学的跨学科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