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的博士讲座中,我们与Yifei老师了深入的对话,了解了流行病学领域多样化的研究方向和申请要求。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期精彩的讲座,了解更多博士申请相关内容。
Susie:你现在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什么?
Yifei:
我主要做的是流行病学里面的癌症流行病学,在暴露方面,我个人的兴趣爱好是营养方面的。但是也会做一些社会因素,还有环境对癌症的影响,比如我现在做的项目就是跟乳腺癌和多发性,骨髓疾病有关的。我还会做一些,比如说饮食结构膳食模式,还有营养素,对于癌症风险的科研。
Susie: 你现在的科研更偏向实验室里的 trial 还是 field research?
Yifei:
我做的其实不算 field research 或 clinical trial,而是 cohort 研究。比如我们有个已经跟踪了三十年的女性队列,三万人,我们收集她们的暴露和疾病数据,然后做统计分析。这更像数据流行病学。而 field research 更常见于传染病学,clinical trial 则是偏临床流行病学。临床方向就业前景确实比较好。
Susie:在这个领域里,还有哪些研究方向呢?
Yifei:
流行病学其实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方法,像哈佛设置的流行病学的分类,有癌症,流行病学,然后还会有叫 neural psychiatric,它其实是关于心理疾病,精神疾病。还有像一些脑部疾病,比如说,在阿尔茨海默症这里面就是有一半人,比如说做精神疾病,一半人做老年对记忆退化的影响。还有环境流行病学就是做,比如说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对健康的影响。还有像比如说有做妇幼流行病学,这个分类就是比较交叉,它的人群是妇女和儿童,像新生儿之类的研究他们的疾病就叫妇幼流行病学。还会有做分子流行病学就是他们会进实验室做一些分子这个 level 相关的流行病学的影响。还会有像老年病学,和老年人相关的慢性病,比如说心脏病,癌症和什么糖尿病,这些甚至阿尔兹海默症,它也属于老年病流行病学,所以它整体是比较 overlap 的。
Susie: 那如果是刚进入流病领域的同学,怎么探索自己的兴趣呢?
Yifei:
主要还是通过上课和科研经历去探索,看哪些人群或疾病和你有共鸣。也有人对某类疾病没特别兴趣,那也没关系,可以尝试方法学方向(比如统计建模),这个也很有前景。
申请博士时,如果你想做癌症流病,只要保证你上过相关课程、科研或实习和癌症有关系就可以。不需要对癌症的病理学有很深入的了解。比如我硕士做前列腺癌,博士转做乳腺癌,导师也不介意。
Susie:你们这个项目的毕业生一般是更多进入学术界,还是业界?
Yifei:
我认识的大多数美国同学,刚开始读博士的时候其实都想着以后留在学术界,但读到中后期慢慢会发现学术的门很窄,竞争也很激烈,所以不少人会逐渐把重心转向 industry。常见的去向大概有几类。药企和 CRO,这是最常见的,会做临床试验的设计、数据分析,还有流行病学相关的研究,工作环境和博士阶段的研究内容其实挺衔接的;政府机构,比如 CDC,这个算是最对口的方向,很多人会去做公共卫生政策、疾病监测或者项目评估;咨询公司,像麦肯锡、BCG 里也有专门做 healthcare、public health 相关的组,博士生如果沟通能力强,也有人会选择往健康和卫生政策的咨询走;数据分析类岗位,毕竟我们在博士期间都会大量用 SAS、R 这些工具,有些人就干脆转去纯数据岗,做生物统计、健康数据挖掘,甚至 broader 的 data science。
整体上来说,选择 industry 的比例越来越高,因为岗位更多、待遇也相对稳定,而学术界虽然大家一开始憧憬,但能留下来的只是少数。
Susie: 我们听说有的学校要提前 match 导师,有的有 rotation。流病这块一般是什么模式?
Yifei:
大多数流病项目其实是需要你提前确认导师的,因为导师要有 funding 才能收学生。少数学校例外,比如 Emory、哈佛这种比较有钱的项目,会由系里先统一 cover 前两三年的资金,所以学生不一定要在申请阶段就提前定好导师,可以先进去再慢慢找。
Susie: 那提前套磁是不是很有必要?
Yifei:
对,现在 funding 越来越紧,提前联系导师几乎是必需的。最好发邮件问清楚他今年有没有名额、有没有钱收人。有时候老师会回你几个月后再 follow up,这也很正常。你还可以顺便联系他组里的博士生,问问他们对导师的评价、组里的氛围、平时 funding 的情况。就算最后没有结果,至少你自己努力过,心里会比较踏实。
Susie:流行病学有哪些研究方向更有前景呢?
Yifei:
一开始说到临床方向的流行病学,其实就是对临床实验的设计等等,这个事实上不是一个完全属于流行病学的范畴,但是流行病学的范围内会有这样的一些课程,如果你对这个方向和未来的就业有兴趣,那你就可以去特意找一些跟临床实验相关的课程,在据我了解,大部分的学校都有一到两这样的课程,当然也有一些学校是没有的,这就是我们在选校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个点。
然后还有其他的在流行病学范畴内比较有科研前景的方向就包括分子流行病学。它涉及到一些分子细胞学的和生物相关一点的知识,也就和医疗等等相关,可以跟医疗更好的接轨。还有一些就是可能不需要你有太多医学背景的。比如说比较常见的是疾病风险的预测,还有疾病的筛查,这个都是因为市面上有很多做疾病风险预测的,像有些产品项目甚至。政府也会需要这些的服务,所以做这个科研方向也是有蛮多的就业机会和前景的。
然后还有现在和一些新兴的生物技术医疗,和器材相关的也是有很好的就业前景,然后也会有一些人去做关于药品新药疫苗或者是医疗技术手段的一个 cost effectiveness 的评估,这个可能和健康经济学更相关。
话又说回来,这些都不是跟流行病学非常紧密的 overlap 的。它是相关的,你可以去拓展这方面的技能,也是流行病学的学生常有的一种就业方向,但是可能需要你去学习一些其他的技能。
Susie:申请流行病学,最好在本科学过哪些课程?
Yifei:
我了解到有些博士项目会要求你学过一些基础的数学课,比如说 linear algebra 之类的。整体上要求不算高,只要你上过相关课程就够了。在预防医学领域,大部分学校都会有类似要求。
另外就是编程技能。很多年纪稍长的老师习惯用 SAS,国内还比较常见 SPSS,但在美国几乎没见过导师用 SPSS 编程,主流还是 SAS。不过现在很多年轻博士生更倾向于用 R,因为功能更强大也更灵活。但考虑到不少学校的大型数据库是基于 SAS 构建的,所以如果有条件,最好还是把 SAS 学一下。只会 R 也完全没问题,导师不会因此看低你,毕竟编程语言是相通的,掌握 SAS 或 R 任意一种就足够了。只是如果你只会 SPSS,那就可能有些吃亏。
至于统计基础,像流病或生物统计方向,一般需要你了解一些常见方法,比如 logistic regression、linear regression。只要修过相关课程,有一定理解就行,不需要很高阶。如果你将来研究方向更偏向基因或更复杂的领域,到时候再去补课就够了。
Susie:你觉得申请博士的准备材料中,有哪些材料会比较重要?
Yifei:
我觉得标化成绩大家都差不多,所以它不是特别关键的因素。GRE 或托福只要过了某个门槛线就可以,不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相比之下,推荐信、科研经历、相关课程才是核心。而文书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把你所有的经历串联起来,给出一个清晰的逻辑和充分的理由,让学校相信你真的适合他们。
举个例子,如果有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同时申请清华和北大,这两个学校都想录他,但清华可能会担心:“如果我录了你,你最后不来,那我就浪费了一个名额。”那么这种情况下,文书就特别重要。你要在文书里写清楚:你对清华非常有热情,你非常喜欢某位导师,你的科研方向和导师很契合,而且如果清华录了你,你一定会去。这样的话,清华就更愿意录你。文书本质上就是要传达你的热情、契合度,以及承诺感。
再说到科研和推荐信的关系。录取并不是一定要你有很多论文发表。如果你的论文数量少一些,比如别人有十篇,你还没发表,那你就需要通过其他方式去弥补。这时候,一封特别有分量的推荐信就会非常重要。尤其是如果你能拿到一些国外教授的推荐信,会很加分。理想的组合是:国外教授 + 本科导师 + 研究生导师,这样层次感比较完整,也更有说服力。以我自己为例,当时我申请博士的时候,我的论文还在投稿阶段,没有正式发表,但我有比较强的推荐信,所以我觉得这在录取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最后还要提醒一点:推荐信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一定要提前和老师沟通清楚,确保他愿意给你写强推。如果老师只是给你写一封很一般的推荐信,那还不如不要,因为一封平淡的推荐信反而可能拖后腿。
Susie:你觉得什么样的学生更适合读博士呢?
Yifei:
我的建议是,其实读博适合的人大概有两类。
第一类是那种对某个流行病学方向有非常强烈科研热情的人。比如你有一个非常坚定的目标,你读博就是为了实现它。举个例子,你很想进药厂做高级的临床实验设计师,或者你对某种疾病的流行机制特别着迷。那这种强烈的兴趣和清晰的目标,就能支撑你熬过四五年的博士生活。因为博士一定是辛苦的,你必须得有足够的动力才能坚持到底。
第二类是技能型选手。就是说,你可能没有特别强的单一兴趣点,但你具备一些特别适合读博的能力。比如英语写作能力很强,可以把复杂的科研内容写得很清楚;沟通表达能力好,能在 presentation、poster session、学术会议上,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讲得很有说服力。再比如,你的时间管理和生活平衡能力不错——读博其实不只是写论文,还要修一些课程,还要帮导师做各种数据分析和协作项目,说白了博士生某种程度上就是导师的科研合伙人加兼职小帮手。如果你能合理安排时间,不至于被项目压垮,那就会轻松很多。
除此之外,读博还有一个必备技能就是阅读和消化大量文献。科研的大部分时间,其实都是在读文献、总结、整理,然后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论文。如果你喜欢探索文献,享受把别人零散的发现串起来、形成新思路的过程,那说明你确实很适合读博。相应的,对论文写作的热情也很重要,因为最后科研成果要靠写出来、发表出来才能被认可。所以简单说,要么是你有很强烈的科研目标,要么是你在写作、沟通、时间管理、文献阅读这些核心技能上很突出,这两条路都能让你成为一个非常适合读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