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博士申请何谓拼尽全力?

如果说留学中介圈也有鄙视链,那博士申请一定站在鄙视链的顶端。博士看不上硕士,硕士看不上海硕,海硕看不上海本。

似乎申请博士就是最难的一件事。事实也确实如此,当然前提是,真的能有附加值才行。

纯陪跑就不必了。

今天这篇文章,我不打算跟大家讲法国博士的学费、奖学金政策。这些信息在网上随便一搜一大堆,换汤不换药。

我想聊点更实际的:凯旋在望在博士申请上的做法,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

提前祝大家周末愉快~

一、师资的“光环”骗局

很多中介喜欢打广告,说自己有一堆“TOP20名校博士海归”坐镇。听上去很唬人,但我总有个疑问:

一个名校博士,混到要在中介公司里当批量生产的打工人,这是怎样的遭遇?

至少法国公立大学博士毕业生不至于,我的学生好像也没有干这一行的。

除非他是以合伙人或创始人的身份加入,用博士学位做教育实践,那我信。

说白了,博士不是一块镀金招牌,博士教育本身的价值,决定了它绝不可能像某些“水硕”“水本”一样灌水。法国公立大学尤其如此,博士绝对没有“水博”,导师招的每一个学生,既不需要你当保姆,也不需要你代课,唯一的需求是——大家一起搞创作。

哦不,搞科研,因为法语里一般会用creation,而不太用reserch。

因为博士研究本身,就不是简单的发现,而是创造。

所以,如果身边有朋友想读博又想找中介,一定要和顾问绑定锁死才行。

二、不是研究方向,而是具体路径

坦率地说,如果一个同学和我说,我读博的方向是“经管”,然后没下文了,我只能说,这样的计划属于“只有方向,没有路径”,完全无效。

所以很多人用这种无效方式,开始海投找导师,就进入了炼狱模式。

第一,是工作量巨大。

哪怕我们只选一个学校,里面有许许多多的研究院,研究院里又有许许多多的老师,我们是不是要把所有人都联系一遍?

第二,是我们几乎无法收到任何回复。

法国公立大学没有学费,这是法国公立教育体系决定的。

所以导师凭什么有耐心去回复各类海投邮件呢?要知道,导师首先自己有课题,其次手上可能还有学生,更何况中国学生早已经不是什么稀有物种了。

我曾亲耳听一位博导(HDR)把中国学生调侃成"Les CSC".

大家可能觉得是说我们要回国,有奖学金吧?

错了,可能是因为CSC的奖学金在法国不用上税,所以教授的这份调侃意味深长。

毕竟,与其嘲讽我们“财大气粗",我更不希望他们把中国学生的海投当成一个固化的标签。

于是,我们在申请的第一步,是定路径。

简单来说,我会跟我的学生以这样的方式来探讨。

“方向+关键词+问题”。

比如,如果你的方向是经管,我会问,你还有没有什么关键词?比如社交媒体,消费者行为习惯,职场不平等?

假如我们的方向和关键词的组合是“经管 + 职场不平等”,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

“所以怎么了?“,比如:

经管 + 职场不平等 + 如何通过外部资源改善?

经管 + 职场不平等 + AI是否加剧这样的困局?

经管 + 职场不平等 + 进而会引发什么社会问题?

以上三个命题,都是路径。也就是大方向背后的具体路径规划。

看上去很容易,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和学生交流很多,先发散再收敛,最终缩小到3-5个路径,并把它置顶在CV里。

至此,我们才能够开始下一步去选导师。

三、找导师碰瓷

找导师不是逛超市,更不是群发简历。

很多同学肯选导师的第一步是先选选校,我觉得这样会丢失很多东西。

我一般会和学生做一个有趣的分工:

我的学生需要先找一本让自己心动的学术书或者论文,再顺藤摸瓜去找作者,或者相关领域的学者,当然肯定得是法国老师。

这样选出来的导师,我们在申请和交流中天然自带动力,绝对不会觉得博士申请是一件无聊枯燥的事。

而我负责的,就是相对枯燥的部分,帮助学生把目标院校的导师清单列出来。

很多同学会觉得,这事儿很简单呀,给所有人都发一遍不就行了?

大错特错。

我需要去了解导师的背景,研究方向,发布的论文,大部分老师都会被我筛选掉。

这个是很好理解,大家想一想,一个研究院的导师们低头不见抬头见,经常一起吃饭一起开会,我们把邮件给大家都发一遍,如果你是导师,你是什么观感,你会喜欢这个申请人吗?

锁定三名左右的导师去碰瓷,就已经很多了,很多同学怕遗漏错过机会,其实不然。

如果我们碰瓷恳切,对自己的路径设定清晰,每封邮件都是独特的经得起推敲的,基本上稍微有责任心的导师,都会给我们推荐同事的。

所以找导师这件事,功夫真的都在邮件之外。

四、面试:本硕面试思路彻底失效

硕士申请的面试,我最拿手的是帮学生讲好自己的故事,也因此在法国留学申请老师里面,有一点点小特色。

但这在博士面试中,完全行不通。

用申请硕士那一套面试辅导照葫芦画瓢去辅导博士生,基本上是没有效果的。这是因为博士岗位特点所决定的。

导师要找真的有能力和有热情搞研究的人——博士阶段没有课程,只有科研目标,科研进度和科研结果。

所以对于博士的面试准备,我会带着学生严格遵守下面这套逻辑:

“我研究过什么 + 我想研究什么 + 我缺什么 + 我需要你什么”

我更不会像硕士申请那样,反复地和同学Mock个四五遍,因为语言表达不是博士面试的重点,煽情的成长故事更没必要。

这个阶段更多的工作,是我要和学生一起去写,多动笔,一起去思考,找到最能trigger导师的那一点。

五、RP开题:四做三不做

大家肉眼可见的工作,无论是工作量还是工作质量,直接决定了后续申请的结果。

通过一篇文章给大家讲清楚RP怎么写,这样的野心我确实没有,但依然有一些自己工作中的心得给大家借鉴。

对于凯旋走出去的我主导的博士申请,我都会和学生有一个共同的标准:

我们要在RP阶段就把最终论文的雏形全部定好。

于是我们在写RP的时候,遵循四做三不做的原则。

文献综述要做:这是对前人工作的充分肯定,如果未来发表的时候碰上原实验员是评审人,会直接让审批人觉得我们是“圈里人”。

研究方法要做:这一部分是法国博导最看重的内容,其实评价一篇论文到底“水不水”,研究方法(methodology)是重中之重。

博士注水, 往往有两个常见的维度,其一是我们收集数据的方法粗暴原始,比如谷歌搜索,ChatGPT搜索;其二是我们对数据整合成论文信息的能力不够学术。

有些同学硕士阶段如果没有做过严肃的研究,我会重点让大家把数据分析能力,比如Python,Stata,R这些内容尽快提上日程。

比较工作要做:这一部分在RP的撰写过程并不必须,但是在未来论文发表的时候必不可少。

简单来说,比较工作就是去了解“我要研究的话题是否有不同的工作组也在做”,以及“自己做出的n+1的结论(前人的工作在文件综述里为n)如何给后续的研究者指明n+2的方向”。

拔高自己的事情不做:很多同学为了凑页数,大篇大篇地写可研意义,其实是很不明智的。

学术写作有一个大原则:大成就说成小成就,小问题说成大问题。

其实,我们的研究到底有没有意义,看结果就好了。

同时,我们如果把小问题或是小不足说成大问题,给读者传递的信息是:我是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所以我的论文质量一定高,一定可信。

故作惊人之语不做:社交媒体时代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得说成典型,所以我们也惯性地被算法推送,阅读到了各类吸引眼球的文章和骇人听闻的消息。

但实际上,这恰恰是科研和理性的反面。

普天之下,其实没有什么大新闻,我们做科研,更是在“仅仅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走一点点就很棒了”。

惊人的结论必须要有惊人的证据。

次要工作不赘述:设计好自己的主要工作,把所有的次要工作描述全删掉。

发散容易,收敛见真章。

我在工作时,都会让学生尽情发散,最后我来帮大家割肉收敛。

六、跟踪RP:用好问题建立信任

跟踪RP这件事情,学生往往不会主动去做,因为大家都有ddl思维,工作不堆到截稿日不做。

哪怕是很多靠谱的留学中介,也只能按照时间轴带着学生保证交付,中间要是能改个一两版稿子,那也是功德无量了。

但其实即使是这样,也远远不够。

在我看来,跟踪RP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在这个"我们写RP,导师给指导“的黄金时段里,你的邮件导师是一定会关注的。

这个阶段最能够和导师建立信任。

当然,发邮件有方法,嘘寒问暖地刷存在感还不如不发。

我会要求我的学生,每两周至少要向导师提一个和RP有关的高质量问题。

我在周末漫谈中多次聊到:提问,是未来AI时代的核心,更是是学术交流中的硬通货。

优秀的研究者,不是给导师当研究保姆,而是给导师当研究伙伴。

七、网申:Offer心里有数,全力冲奖学金

到最后的网申阶段,其实我们凯旋人已经没什么压力了,因为工作都在前面都做过了。别人在焦虑网申结果的时候,我们一般会在这个时候把发力点用在奖学金申请上。

以上是我们博士申请工作的日常,略作分享。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美国拟扩大中国高校“黑名单” 58所重点大学赫然在列!

下一篇

最后机会!10月15日截止的顶尖院校有哪些?首轮早申冲刺准备好了吗?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