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哈佛MBA都开始裸奔找工作了?名校就业率集体腰斩

在2025这一略显“凉感”的招聘季,即使是 MIT、宾大、哥大这些传统“金字招牌”,也出现了就业率放缓 + 深造比例抬升的双重趋势。换句话说—— 名校≠无痛就业通行证,提前实习、扩张人脉、及早锁 offer 的重要性被无限放大。

01、先看大盘:精英学校也在“躺平”?

《华尔街日报》年初的追踪报道指出,多所 Top 10 商学院的 MBA 班级,就业率较疫情前下滑了两位数,部分毕业生在毕业 3 个月后仍在“裸奔”求职。

连哈佛MBA都开始裸奔找工作了?名校就业率集体腰斩

本科端同样感受寒意。MIT 招生官网公开数据显示:2024 届 MIT 本科生仅 44% 直接就业,49% 选择继续读研;其中靠实习转正拿到 offer 的比例高达 54%。

康奈尔 Career Services 的交互式仪表盘显示,2024 届学生在毕业半年内 92% “有着落”(就业或读研),但纯就业比例与 2023 年相比略降,提醒我们“高成功率≠高就业率”。

02、理工硬核派:MIT、CMU、UC Berkeley

麻省理工学院

44% 直接入职,热门雇主仍然是 Amazon、Apple、BCG、Google 等科技与咨询巨头;九成拿到 offer 的同学在 3 个月内搞定,实习渠道贡献过半。值得一提的是,AI 赛道岗位(尤其是模型评估、算力优化相关)今年首次进入 MIT 本科前五大去向 —— 与校内生成式 AI 课程爆发相呼应。

连哈佛MBA都开始裸奔找工作了?名校就业率集体腰斩

卡内基梅隆大学

CMU 官方“First Destination”看板显示,就业 + 读研总成功率稳定在 90% 左右。计算机学院平均起薪依旧领跑,全职包跨过 11 万美元大关;硅谷与西雅图吸纳了近四成毕业生。不过 Career Center 在年报中提醒:今年秋招开始明显“拉长战线”,同学们平均投递次数比 2022 增长了 28%。

连哈佛MBA都开始裸奔找工作了?名校就业率集体腰斩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伯克利的调查延续了“校内读研”传统:约 21% 选择继续在 Cal 深造,就业人群则向 FinTech、云计算与 ESG 咨询倾斜。Career Engagement 的公开资料显示,本科毕业生州外平均起薪已突破 9 万美元。但“先实习再转正”成为唯一的主流路径——今年仅 12% 的全职 offer 来源于公开校招。

连哈佛MBA都开始裸奔找工作了?名校就业率集体腰斩

03、综合研究旗舰:宾大、哥大、康奈尔、约翰霍普金斯

宾夕法尼亚大学

虽然 Wharton 商科依旧“神级”,全校本科总体就业率约 72%,其中沃顿高达 90%+。金融、咨询拿走最大薪资包,平均年薪突破 10 万美元;科技岗起薪虽低约 9 万,但签字奖金更慷慨。Career Services 强调,校友内推贡献了 37% 的最终 offer,成为仅次于实习转正的第二渠道 。

连哈佛MBA都开始裸奔找工作了?名校就业率集体腰斩

哥伦比亚大学

哥大官方数据显示(CC+SEAS),64.1% 就业、23.8% 继续深造。大都会区资源依旧强势:彭博、摩根士丹利、亚马逊、谷歌包揽榜单前列。值得关注的是,生成式 AI PM、气候科技投行分析师成为今年新增的“小众高薪”去向 。

连哈佛MBA都开始裸奔找工作了?名校就业率集体腰斩

康奈尔大学

Cornell 继续呈现“就业面广 + 深造率高”的双高特征:59.8% 就业、30.8% 读研。最新仪表盘显示 92% “success rate”,意味着找不到去向的学生比例被控制在个位数。金融服务、科技开发、咨询三大行业合计吸纳近六成毕业生。

连哈佛MBA都开始裸奔找工作了?名校就业率集体腰斩

约翰·霍普金斯

作为传统医研大户,56.4% 的本科生进入职场,38.6% 继续深造。跳槽医药咨询与数据科学成为今年最大亮点;平均年薪约 7 万美元,较去年小幅下滑,符合行业整体降温走势 。

连哈佛MBA都开始裸奔找工作了?名校就业率集体腰斩

04、大都会求生指南:NYU 与 USC

纽约大学

NYU 以 29 k+ 本科规模“卷”出了 66% 就业率、24% 读研率,平均起薪 7.8 万美元。其 Wasserman Center 披露,传媒 + 创意行业 offer 比例(17%)首次超过传统金融,凸显纽约内容经济的吸引力 。

连哈佛MBA都开始裸奔找工作了?名校就业率集体腰斩

南加州大学

USC Career Center 仪表板显示,近三分之二本科生在毕业半年内着陆全职,加州本地岗位占到 58%。金融 & Tech 仍是薪资高地,但影视传媒因好莱坞罢工余波导致岗位缩减 —— 传媒类 offer 数同比下降 12%。

连哈佛MBA都开始裸奔找工作了?名校就业率集体腰斩

05、一张思维导图:读研 VS 就业,你真的想清楚了吗?

长期 ROI: 头部 STEM 研究生项目依旧“供不应求”,但学费 + 机会成本需要三年以上回本;而先就业可锁定现金流、累积实战,但风险是进入下一轮学术申请时竞争更激烈。

签证考量: 对国际生来说,STEM 延期 + H-1B 配额是硬指标。CS/AI 专业就业仍享 36 个月 OPT“续命”,文科专业若无名校品牌背书易陷短板。

行业景气度:今年咨询、投行 headcount 缩水,Tech 端把增长押注在 AI;若你技能匹配度高、实习资历硬,就业依旧划算;否则研究生是“时间换空间”。

实习不只是去公司打杂,

更是你建立“叙事能力”的试验田

现在很多人都在追“实习转正”,但这并不代表你就得一股脑去抢“体面”的实习头衔。真正让你在简历和面试中脱颖而出的,从来不是你在谁家打过工,而是你是否能讲清楚——你做过什么、有多大挑战、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最后带来了什么影响。

举个例子,一个在某家小机构兼职运营的同学,虽然公司没有名气,但他做出了从0到1搭建用户增长流程的数据模型,还自己跑了 A/B 测试,最后转化率提升了 17%。这样的项目经历,就比很多在大厂打杂、只能写“参与协助”的经历更有说服力。

所以与其纠结有没有大厂 logo,不如问问自己:我有没有用这个经历构建起一个有逻辑、有数据、有反思的故事?甚至你在学校做的项目、在社团里带的活动、甚至是你自己搞的小红书账号,也都能成为你职场“起步故事”的素材。

节奏不是你的敌人,盲跟秋招只会让你更慌

很多人都在秋招开始前陷入恐慌:如果我没在 9 月拿到 offer,我是不是就“晚了”?其实不然。秋招是为了一小撮“早知道自己要什么、准备很久”的人准备的舞台。而对于大多数还在摸索路径的本科生来说,盲目冲秋招更可能导致的是“浪费子弹”“投错方向”“自我否定”。

你需要的,不是“赶紧卷”,而是“赶紧理清自己的判断”。比如:我擅长的技能能匹配哪些行业?我有没有试过这个行业的真实工作场景?我真的能忍受每天加班做 PPT 吗?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你需要用项目、实践、甚至短期工作去找自己的答案。

所以你完全可以选择“错峰启动”:在10月到次年2月之间,用几个月去构建技能闭环、尝试不同方向、精修一份简历、搞清楚行业语言。晚一点投,但方向准、准备好,其实更容易稳。

“找到人”比“找岗位”更重要,别再一个人卷了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看起来“运气很好”的人,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是孤军奋战。在这个越来越强调“隐藏通道”和“非公开职位”的职场世界里,你能否接触到真正的机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认识对的人”。

比如MIT、宾大的毕业报告都提到,“校友内推”是仅次于实习转正的第二大 offer 来源。但这并不是说你要去海撒 LinkedIn,而是要“深耕几个能走心交流的关系”,比如参与一个学长主导的项目,加入校友组织的 mentorship,或者在咖啡聊天时真诚聊聊你在做什么、想探索什么。

你要学会的不只是“写好一封 cold email”,更是把一次对话变成长期连接的能力。关系的养成从来不是“我需要你时再联系”,而是平时的关注、互助、分享与更新。

所以,与其每天对着招聘网站发愁,不如先花点时间整理你已有的人脉,主动出击:“我最近在探索xxx方向,能不能请你聊聊你的经验?”这句话比任何求职信都来得有用。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ECAM LaSalle工程师学院:五年制法授通才工程师项目 - Arts et Métiers

下一篇

什么主文书能让招生官眼前一亮?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