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附近的美国领土:泰晤士河畔还有一英亩土地属于美国?

你能想象,在伦敦泰晤士河畔的绿树掩映中,还藏着一块“美国领土”吗?

别误会,这不是英国人“心向自由”,也不是川普买地建高尔夫球场——而是在1965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了纪念遇刺的美国总统约翰·F·肯尼迪,亲手将一英亩土地赠送给美国政府。

这块地上有碑有文、有台阶有红栎树,每年11月“落红如血”,象征那位在1963年11月倒下的总统。更“仪式感拉满”的是:台阶刚好50级,对应美利坚五十州。英国人甚至还用议会程序+皇室御准的方式,搞了个“我把地送你”的跨国正经仪式。

伦敦附近的美国领土:泰晤士河畔还有一英亩土地属于美国?

细心的童鞋到这里可能已经注意到了一个 bug:那有人要是跑到这块地上“出生”岂不是瞬间拥有美国护照……

伦敦附近的美国领土:泰晤士河畔还有一英亩土地属于美国?

时钟拨回到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举世震惊。而彼时的英国,保守又含蓄,也想表达深切哀悼——于是,英国王室决定,在一块具有象征意义的土地上建造纪念碑,并将其“赠与美国”。

选址在哪里?Runnymede。

伦敦附近的美国领土:泰晤士河畔还有一英亩土地属于美国?

这个地名也许你陌生,但如果说这里是《大宪章》(Magna Carta)签署地,那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份签于1215年的文件,被视为英国法治的起点,也是美国宪政的灵感源头。

伦敦附近的美国领土:泰晤士河畔还有一英亩土地属于美国?

所以把JFK纪念碑设在这里,英美之间这条“法律祖谱线”,就从1215年画到了1965年——诚意、格调、仪式感三重buff叠满。

女王一家和肯尼迪遗孀杰奎琳在Runnymede

伦敦附近的美国领土:泰晤士河畔还有一英亩土地属于美国?

纪念碑建好之后,英国议会特别通过法案、由女王签署,正式将一英亩土地“赠予美国联邦政府”,作为肯尼迪的象征性纪念地。

碑上镌刻着肯尼迪经典演讲语句:

“Let every nation know... that we shall pay any price, bear any burden... to assure the survival and the success of liberty.”(让每个国家都知道……我们愿付出一切,守护自由)

伦敦附近的美国领土:泰晤士河畔还有一英亩土地属于美国?

可以说,这是一次政治情感的精致外交操作:形式上是土地赠予,实则是一种跨大西洋的文化认同致敬。那么这块地到底属不属于美国?

严格来说,不。

英国保留了完整主权,美国拥有“象征性所有权”与纪念用途。这就像是你把钥匙借给朋友用仓库,他能摆家具,但没法拆墙造门。

伦敦附近的美国领土:泰晤士河畔还有一英亩土地属于美国?

所以为什么偏偏是 Runnymede?

因为这里的“政治光环”太强。1215年《大宪章》签署,标志着英国王权首次被贵族挑战,法治与限制主权观念的火苗在这里点燃。而美国的立国精神——“自由、权利、分权制衡”——正是从这火苗引出的现代版本。

伦敦附近的美国领土:泰晤士河畔还有一英亩土地属于美国?

伦敦附近的美国领土:泰晤士河畔还有一英亩土地属于美国?

所以这块土地不只是纪念肯尼迪,更是连接两国“法治自恋”的精神通道。英国可以说:“看,我们当年开创了法治”;美国则回应:“对,而且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了。”

你甚至可以把这块地看作一个政治意识形态的“文脉地标”。它不像殖民地那样基于掠夺,而是基于“共祖”与“共荣”。从这个角度看,它也像一个“全球自由主义核心圈”的纪念园艺作品。

伦敦附近的美国领土:泰晤士河畔还有一英亩土地属于美国?

而当下这个年代,“西式法治价值”在国际社会的信任度日益波动,这块纪念地反而成了一种“冷战年代理想主义”的残影。

伦敦附近的美国领土:泰晤士河畔还有一英亩土地属于美国?

Runnymede 的这块纪念地不仅是政治外交的情感象征,更像是英美共同价值观在空间上的实体表达。它承载着对法治精神的追忆,也折射出国家如何通过“象征性地理”表达身份、情绪与理念。

但如果不只是从政治史的角度来理解这块地,而是从法学、心理学、设计学乃至AR交互艺术的角度去看,它还能带来什么样的灵感?

毕竟,一块平平无奇的草地也可以种下思想、象征和想象力。

伦敦附近的美国领土:泰晤士河畔还有一英亩土地属于美国?

法律视角:

若英国将更多“象征领地”赠予各国,会不会形成“外交纪念地法”?

是否可以设立一个“土地外交指数”,衡量国家关系热度?

你能不能在这块地“申请庇护”?(当然不能,但这值得写成一篇国际法论文)

国际关系+地缘政治:

想像一个和平世界里,各国互赠土地搞“文化驻点”:美国送德州小片地给墨西哥纪念亡灵节;日本在法国设立一块“和果子外交苑”——这不就是软实力外交2.0嘛?

伦敦附近的美国领土:泰晤士河畔还有一英亩土地属于美国?

建筑与景观设计:

这块地可以设计成“感官交错区”:踩上某片草坪自动播放肯尼迪演讲;沿台阶每一级代表一个州的音乐风格,从蓝调走到嘻哈——文化与空间融为一体。

心理学与集体记忆:

访客在地上站久了,会不会觉得“自己正在美国”?这种“空间错认”值得心理研究,或许能引申为——符号场域对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

伦敦附近的美国领土:泰晤士河畔还有一英亩土地属于美国?

文学与文化:

如果有外国诗人写:“some corner of England that is forever America”,那就是对鲁伯特·布鲁克反讽致敬了:那句原句是 “some corner of a foreign field that is for ever England.”

元宇宙与AR技术:

未来可以设计互动式体验:进入这块地时,手机自动弹出“美利坚欢迎您”提示音;游客可以“虚拟盖章”,集满所有“纪念领地”后解锁“国际文化漫游者”称号。

伦敦附近的美国领土:泰晤士河畔还有一英亩土地属于美国?

纪念地本质是什么?不仅仅是一块普通的土地,而是国家情感的实体化。这块地之所以有意义,不是因为它种了什么,而是因为它“承载了记忆、情感、认同”。

伦敦附近的美国领土:泰晤士河畔还有一英亩土地属于美国?

在当代,越来越多国家在海外设立纪念地——比如纳粹受害者纪念碑在全球多地、犹太大屠杀纪念在阿根廷、德国、美国、以色列重复建构。这种“空间政治”趋势下,英国送给美国的这一亩地,不仅是冷战时期的一种温柔表达,也是今天“情感领土”的早期实验。

如果说传统领土争端是“硬边界政治”,那么纪念地外交就是“软边界情感博物馆”。

伦敦附近的美国领土:泰晤士河畔还有一英亩土地属于美国?

在地球上,这块地不过一英亩大;在地图上,它也不会让国界线挪动哪怕一毫米。但它却足够让年轻人们:

回顾两国在政治制度与法治观念上的继承与传承;

探讨纪念地在多学科维度下的现实与象征意义;

开脑洞想象更多“微型国际象征空间”的可能性;

在写论文时甩出一个足以惊艳TA的选题角度。

这可能就是一块土地,能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的真正价值了。

一英亩的土地,承载了半个世纪的想象

下次你路过伦敦郊区,不妨去拜访这块“美利坚小麦田”——谁知道,你的下一篇论文,会不会就在这里找到灵感?

政治历史科研项目

伦敦附近的美国领土:泰晤士河畔还有一英亩土地属于美国?伦敦附近的美国领土:泰晤士河畔还有一英亩土地属于美国?伦敦附近的美国领土:泰晤士河畔还有一英亩土地属于美国?伦敦附近的美国领土:泰晤士河畔还有一英亩土地属于美国?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5全球留学趋势揭秘商科仍是“顶流”

下一篇

2026Fall美国/英国/加拿大/澳洲/中国香港/新加坡/荷兰本科申请时间线!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