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越早知道越好!关于“Banding”的3个真相

Banding永远是升学季的热门话题。

家长总忍不住打听学校的段位,仿佛选中学就像买房子要看地段。

“Band”这个标签直接决定了学校的含金量。

但这个被家长们挂在嘴边的“Band1/2/3”,到底是官方定义还是民间共识?

它凭什么成为选校的硬指标?今天,择宝就来分享香港中学Banding的底层逻辑。

Banding不是官方认证

首先要明确一个关键事实:教育局从未为中学制定过“Band1/2/3”的官方分类。

所谓“Banding”,本质上是教育圈和家长群体基于学校教育质量、学生水平形成的共识性标签。

它的存在,最初是为了帮助家长快速判断一所学校的层级,降低选校的信息成本。

毕竟,面对全港百多所中学,家长不可能逐一研究每所学校的教学特色、师资或升学数据。

因此,Band就作为一个简化的坐标,给家长提供参考。

但这种共识也带着天然的局限性。

因为它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人对Band1的定义可能大相径庭。

有的家长认为Band1是能进顶尖大学的比率高。

有的则觉得学生入学成绩好才是关键。

更有学校因为英文班多,被自动归为Band1。

但这些标签背后,其实都指向同一个核心,即学校的生源质量和学生成绩。

Banding怎么算出来的

虽然Banding没有官方定义,但家长和学校的判断并非完全“拍脑袋”。

目前最主流的评估逻辑,主要围绕两个维度,新生的入学水平和毕业生的升学表现。

首先看“进来的是什么样的学生”。

中学的生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基础层级。

香港小六学生升中主要通过“统一派位”,而派位的核心依据是学生的成绩次第和派位组别。

简单来说,教育局会根据小五、小六三次呈分试的总分,结合小学过往毕业生的升学表现,给每个小六学生计算一个全港排名。

这个排名会被平均分成三个组别。

前33.3%为Band1派位组别,中间33.4%为Band2,最后33.3%为Band3。

中学收生的时候,会根据学生在统一派位中的组别来划分生源。

比如,一所中学如果能招到90%以上Band1派位组别的学生,那它在家长心中自然会被归为Band1中学。

反之,如果主要招收Band2甚至Band3的学生,就会被贴上Band2/3的标签。

但这里有个矛盾,成绩次第和“派位组别”是教育局的内部数据,不会向学校或家长公开。

家长无法直接查到某所中学具体招了多少Band1学生,只能通过小学老师的经验推测。

小六班主任往往最清楚班上学生的水平,也知道他们最终派到了哪些中学,因此他们的民间统计反而成了最直接的参考。

第二,看“走出去的是什么样的学生”。

如果说生源是中学的输入,那么毕业生表现就是最直观的输出。

家长判断一所中学的Banding,另一个重要依据是该校中六学生的公开试成绩(如DSE)和升学数据。

有多少人达到大学入学最低要求?有多少人升入八大高校?本地升学率和海外升学率如何?

比如,一所中学如果连续多年有80%以上的学生达到大学录取线,且其中30%进入港大、中大等顶尖学府。

那这所中学几乎会被所有家长默认是Band1。

反之,如果毕业生升大学的比例不足50%,则可能被归为Band2甚至Band3。

不过,这种方法也有明显缺陷,并非所有中学都会公开详细数据。

有些学校为了保护学生隐私,只公布笼统的升大学比率。

有些则因学生基数小,数据波动大,难以横向比较。

因此,坊间的Banding排名往往是基于已知信息的推论,准确性难免打折扣。

英文班和Banding有什么关系?

除了生源和成绩,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

英文班的开设情况,常被当作判断中学Banding的隐性标准。

根据教育局的“微调中学教学语言”政策,中学若想开设英文班,必须满足一个核心条件。

即连续两年,每班至少85%的学生属于前列40%派位组别(也就是Band1学生)。

换句话说,能全开英文班的中学(俗称英中),基本可以断定其新生中绝大多数是Band1学生。

而部分科目用英文教学的中学,则通常被认为招收了大量Band2学生。

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了确保学生能适应英文教学。

但客观上也让英文班成了中学Banding的标签。

家长看到英中,第一反应就是这所学校很厉害,而非英中则可能被默认层级稍低。

不过,这种关联并非绝对,有些非英中可能因为专注本土课程或特色教学,升学表现同样出色。

有些英中也可能因生源流失或管理问题,成绩不如预期。

因此,英文班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作为唯一标准。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学Banding本质上是家长和教育圈对学校生源质量和升学表现的共识性评价。

没有官方定义,也不代表绝对的优劣。

它既有合理性,通过生源和成绩快速判断学校的大致层级。

也有局限性,数据不透明、标准不统一,甚至可能被片面解读。

对于家长来说,与其纠结学校是Band几,不如跳出标签,多维度了解学校。

实地参观校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在读家长交流,了解具体的教学氛围。

关注学校的特色课程(如STEM、艺术),看是否符合孩子的兴趣。

毕竟,一所Band2的学校,如果能激发孩子的潜力,提供个性化的支持,远胜于一所Band1但让孩子压抑的学校。

最后想对家长们说,Banding可以是选校的起点,但绝不能是终点。

用更开放的心态去了解每所学校的独特之处,才能为孩子选择真正适合的学校。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成都青苗住校生返校通知及注意事项

下一篇

香港这所“直资学校”凭什么让家长抢破头?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