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回国求职的海归数量增长至2018年的1.44倍,新一线城市为海归设置的优先岗位占比达37.7%(与一线城市的38.3%近乎持平)。
然而,诸如“在国外无法立足才回国”“海归月薪6000元还不如国内专科生”“水硕文凭不值钱”等偏见,依旧对海归群体造成困扰。
本报告依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智联招聘、领英、JOBS等机构2025年的最新数据,并结合十部门发布的《留学人才回国服务意见》等政策文件,拆解海归就业的三大认知误区,呈现真实的薪资水平、地区选择与行业机遇——当留学从“镀金”转向“赋能”,海归群体正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
文章信息来源
-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
- 国家十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人社部发〔2024〕78号)
- 各地市政府官网(杭州、上海、深圳、成都等人才政策文件)
- 领英《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
- 智联招聘《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 JOBS海归《海外归国留学生就业发展报告》
- 机构《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发展报告》
偏见一:“在国外混不下去的才回国”
真相:回国是主动选择,更是机遇驱动
“如果不是在国外难以找到好的工作机会,谁会选择回国?”这是不少人对于海归群体的初始认知。在部分舆论环境中,“海归等同于国外职场失败者”这一刻板印象颇为常见,甚至有人将回国视作“退路”。
核心驱动力是国内发展机遇
在留学生回国的主要原因中,“国内人才政策吸引”(占比超过 50%)、“国内经济态势良好”(占比超过 40%)连续三年位居前两位;“家庭团聚”“文化归属感”的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约为 30%)。数据来源:《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
国外就业门槛持续升高
2025 年,美国 H-1B 抽签机制进行改革,OPT 审批延误 3-6 个月,中国赴美留学生签证通过率降至72%(为近十年最低水平);英国 PSW 签证政策收紧,欧盟多个国家因“中国威胁论”对留学生采取区别对待措施。数据来源:《2025 海归就业发展困境分析》
偏见二:“花上百万留学回国月薪 6000”
真相:薪资分层显著,高潜力岗位薪资领先动选择,更是机遇驱动
“留学投入上百万,回国月薪仅 6000 元,不如国内普通毕业生”“海归学历价值降低,读书不如尽早就业”等观点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甚至部分人力资源管理者将其纳入招聘隐性规则(例如“本科非双一流院校 + 海外硕士学历的简历淘汰率超 78%”)。
现实
薪资差异体现岗位与能力适配性,而非“海归”身份特征
- 整体薪资结构呈现分化态势:2025 年智联招聘数据表明,海归优先岗位平均月薪达 15240 元(已连续 5 年呈上涨趋势),然而细分领域间差异明显。
- AI 与算法工程师:年薪中位数为 48 万元,95 后海归对该岗位的偏好度为 16.25%。数据来源:《2025 海归就业新趋势》
- 电池材料工程师(新能源领域):长三角/粤港澳地区年薪在 30 万元至 50 万元之间,岗位增速为 21.3%。
- 教育培训/留学咨询行业:该行业对跨文化沟通能力要求较高,英美海归的占比超过 60%,起薪为 15 万元至 25 万元。
- 基础岗位(如行政、市场助理):部分非核心岗位起薪在 6000 元至 1.2 万元之间,但此类岗位占比不足 15%(主要集中于应届毕业生或专业不对口人员)。
- “月薪 6000 元”的情况多集中于特定群体:主要是指“专业与国内市场需求不匹配且缺乏实习经历”的应届毕业生(例如纯文科专业未考取教师资格证/翻译证者),但这类情况的占比不足 20%。数据来源:《2025 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发展报告》
政策与市场共同助力高价值人才发展
- 大企业专项薪资待遇:在华为校园招聘中,超 90%的录取者拥有国内双一流本科院校学历,但具备国际项目经验(如参与过海外 AI 实验室联合研究)的海归,起薪可达国内同岗位的 1.5 倍。
- 新一线城市人才吸引补贴政策:杭州为博士提供 100 万元安家费以及每年 10 万元的补贴(连续补贴 10 年);上海浦东为科技项目海归团队提供最高 4000 万元的基金支持;成都对新能源/半导体领域海归创业给予最高 500 万元的资助。数据来源:《2025 新一线城市海归就业报告》
偏见三:海归水硕,好单位都不要
真相:交叉学科与实践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
“一年制水硕就是花钱买文凭”“海归所学专业国内也能学,凭何获得高薪?”此类质疑直接指向海归学历的“含金量”,特别是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学制为1至1.5年的授课型硕士。
现实
“水硕”标签片面化,交叉学科才是趋势
2025年,教育部强化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审查工作,重点核查“课程设置与国内专业对标性”,虚假“水硕”认证通过率大幅降低。数据来源:《留学人才回国服务意见》
机构报告表明,超六成用人单位要求留学生毕业院校世界排名在前100,且更看重“专业与岗位的匹配度以及实践经历”。
例如,金融科技(金融 + 计算机)、碳中和管理(环境科学 + 经济学)等交叉学科岗位需求同比增长。数据来源:《2025海归就业新趋势》
华为、宁德时代等企业在面试时,重点考察“海外项目实操经验”(如参与过国际标准制定、跨国团队协作),而非单纯的学历背景。
硬核专业依然强势,名校光环仍具价值
- 顶尖院校海归依旧备受青睐:QS排名前200的留学生可直接参与央企/国家电网选拔(如军官定向培养计划);上海落户政策规定,Top50院校应届生可直接落户,Top100院校应届生缴纳6个月社保即可落户。数据来源:《2024海归回国服务细则》
- 专业能力决定薪资上限:例如,美国常春藤院校计算机硕士如果掌握大模型训练技术,回国后年薪可达80万元;英国G5院校金融硕士如果拥有CFA/FRM证书及投行实习经历,起薪可达30万元。数据来源:《2025海归薪资分行业报告》
2025年海归就业真实图景
区域选择:从“一线执念”到“新一线机遇”
新一线城市崛起
杭州(互联网生态)、成都(生物医药)、苏州(高端制造)、南京(集成电路)等新一线城市已成为留学回国人员就业的热门城市。依据《2025海归就业发展报告》,新一线城市中海归优先岗位占比达37.7%,与一线城市的差距缩小至0.6个百分点。
一线城市仍具不可替代性
北京(科创中心,年薪50万的岗位追求者占比5.9%)、上海(金融贸易,年薪20万-30万的岗位占比30.2%)、深圳(科技企业,对中高端技术与管理人才均有需求)依旧是人工智能、金融等顶尖岗位的集中地。
行业趋势:AI与新能源引领发展,交叉学科呈现爆发态势
高需求领域
涵盖互联网/AI、高端制造、新能源以及教育培训(留学咨询岗位对跨文化沟通能力有较高要求,英美海归占比相对较大)。
新增长点
聚焦于数据科学、碳中和管理等交叉学科,企业更为看重具备“国际视野 + 本土实践”的复合能力人才(例如熟悉海外标准的新能源项目经理)。
政策红利:从落户到创业的全链条扶持
落户与补贴
北京、上海针对QS排名前一百高校的毕业生给予15万元奖励;深圳为海归子女提供优先入学机会;杭州为博士提供100万元安家费用;成都则以半价租赁的形式为人才提供公寓。
创业与就业
上海浦东对科技项目给予最高4000万元的基金支持;杭州对优秀项目给予500万的资金资助;各地设立留学人员创业园,如长春海外学人创业园已成功孵化265家高科技企业。
服务保障
依据十部门发布的《意见》,明确规范学历认证流程,畅通职称评审渠道(可参照国内同等学历进行申报),并强化出入境便利措施(设置留学生专属通道)。
海归群体的价值
在于搭建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沟通桥梁
近年来,海归群体凭借其全球视野归国,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借助跨文化沟通助力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凭借交叉学科知识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
偏见终将消除。海归群体的薪资水平存在差异,然而高潜力者的职业发展上限取决于个人能力;海归回国的动机既有主动选择,也有被动因素,但大多数人是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诚如领英报告所述:“当留学从‘镀金’转向‘赋能’,海归的使命是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交汇点上,成为那座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
而这座桥梁,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