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香港大学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正式落地上海张江科学城。
对于内地学生而言,这意味着未来无需远赴香港,在上海就能攻读世界排名第 11 位的香港大学学位,且学位含金量与港校本部一致
港大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专注于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与教学,是近年来香港大学中备受关注和追捧的学院之一。与此同时,港大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已通过官网发布消息,将专门为上海校区推出 DeltaX 科技沉浸项目(DeltaX Tech Immersion Programme)。该项目包含一个全新的学习方向 —— 依托港大优势专业计算机科学硕士设置的人工智能与 Web3.0方向(AI x Web3 Stream)。
据悉,这个全新的硕士培养方向将于 2025 年底启动招生,2026 年秋季正式开学。
咱就是说,港大可能也是感受到了内地学生的申请热情,加快了这次战略布局(香港大学:你不用来,我去找你
事实上,2016-2023年,内地生赴港读本科的人数以年均35%的速度激增,2023年已突破1.6万人。从“留学保底选项”到“比牛剑还卷的香饽饽”,港校的逆袭背后,是政策红利、性价比优势与就业便利性的三重驱动。
但热度之下,录取率却低至1.5%——港科大2023年4000+申请者仅录60人,热门专业报录比甚至达20:1。
今天我们就带大家拆解一下港校申请的“潜规则”:从分数门槛到背景提升,从志愿填报到选校策略,用数据+案例告诉你:在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中,如何用精准规划撕开突破口。
01、港校申请现状
红利与残酷并存的“冰火两重天”
三大政策红利,推动申请量暴增
转学“绿色通道”:2025年起,QS前50高校在读生可直接申请港大、港科的本科转学,大一结束即可无缝衔接,无需重读。这对受漂亮国政策影响的学生来说,堪称“救命稻草”。
*港大官网通知
留港“直通车”:IANG签证(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签证)内地生获批率超95%,留港满7年即可拿永居。2024年数据显示,港校毕业生留港就业率达78%,远高于英国的42%,起薪中位数35万港币/年(约合人民币32万)。
性价比碾压英美:本科年均学费10-16万人民币(商科稍高,约18万),仅为英美高校的1/3-1/4;加上生活成本(约10万/年),四年总费用可控制在80万内,比赴美留学节省200万+。更重要的是,香港与内地文化相近,家长无需担心孩子“水土不服”。
排名飞升背后,录取难度“反超”牛剑?
2026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港大跃居全球第11(超越伦敦大学学院),港科大第26,港中文第38,港前三全部跻身全球Top50。但光鲜排名的背后,是“僧多粥少”的残酷现实:
*数据参考22-23年
为什么港校录取率这么低?核心原因有二:
“学霸扎堆”效应:清北复交水平的学生将港校视为“保底”,导致申请池整体水平飙升。比如港科商科,2023年申请者中80%的AL学生有4A*,IB学生平均41分,报录比高达20:1。
“本地保护”倾向:港校本科名额向本地生倾斜,非港籍学生面临“更高门槛”。例如港中文金融专业,港籍生IB 36分可申,非港籍生需42分(满分45);AL体系中,港籍生AAA即可,非港籍生起码4A*起步。
02、录取门槛深扒
不同体系学生的“生死线”
港校录取没有“统一分数线”,但不同课程体系的学生需达到“隐性门槛”,否则连初审都过不了。我们先看一下官网要求:
再带大家看一下2023年非港籍学生的“安全线”数据:
A-Level体系:3A*是“敲门砖”,4A*才有竞争力
核心要求:至少3门A-Level,热门专业(工程、商科、计算机)需4-5门,且必须包含数学(几乎所有专业强制要求)。
分数门槛:港前三热门专业需3A*-5A*,其中数学、高数必须A*;港城大、港理工等“第二梯队”需2A*+A。
隐藏规则:中文成绩不能拖后腿!港中文明确要求非港籍生中文达A,港大、港科虽不强制,但中文成绩差(如B及以下)会被扣分。
IB体系:39分是“生死线”,42分才有主动权
总分要求:港前三热门专业需40-42分,其中HL科目至少3门7分(数学AA HL、物理/化学HL是工程类专业“刚需”);港城大、浸会等需36-38分。
选课技巧:工程/计算机类必选“数学AA HL+物理HL”;商科建议“数学AA HL+经济HL”;人文社科可放宽至“数学AI HL+历史/地理HL”。英文B HL至少6分,否则会影响面试发挥。
分数门槛:港前三需6-8门AP 5分,其中微积分BC、物理C(力学+电磁学)、化学是工程类“黄金组合”;商科需微积分BC+宏观经济+微观经济5分。
附加要求:必须提交SAT(1450+)或ACT(33+),港大、港科更偏好SAT,港中文接受ACT拼分。
👉真实案例:上海某国际高中学生,AP 7门5分(含微积分、物理C、经济),SAT 1520,申请港大商科被拒——原因是缺乏商赛或实习经历,学术背景“偏理论,缺实践”。这也印证了港校的录取逻辑:“分数是门票,但不是通行证”。
03、申请全流程避坑指南
从志愿到材料,一步错满盘皆输
志愿填报:“第一志愿”决定80%成功率
港校的志愿规则差异极大,填错顺序可能“高分落榜”:
港大:严格“第一志愿优先”,第二志愿录取率不足5%。若申请港大商科,必须放第一志愿,否则哪怕分数够也会被拒。
港科、港中文:接受“平行志愿”,但热门专业(如港科计算机、港中文金融)仍倾向第一志愿申请者,第二志愿录取分数会提高1-2分(IB)或1个等级(AL)。
专业梯度:建议“冲+稳+保”搭配,比如港大(冲)+港科(稳)+港城大(保),避免全填“前三”导致“无书读”。
材料提交:细节决定成败
成绩单:必须由学校官方寄送(电子版需学校邮箱发送,纸质版需密封盖章),自行打印的“无效”。若有补考/重考成绩,需如实提交,隐瞒低分被查出会直接取消资格。
推荐信:2封为宜,1封学科老师(教目标专业相关科目,如工程类找物理老师)+1封项目导师/校长(体现综合素质)。推荐信要“具体”,比如“该生在物理课上提出的‘电磁感应改进实验’,展现了超越同龄人的创新思维”,而非“该生成绩优异,团结同学”。
语言成绩:雅思6.5(单项6.0+)或托福93(单项23+),商科、法律需雅思7.0(单项6.5+)。建议10年级暑假考完,避免11年级因“刷分”影响GPA。
面试:“港式思维”比“英语流利”更重要
今年刚录取香港大学的offer holder,关于面试他想说:
港校面试多为“小组讨论”(3-5人一组),群面(尤其是热门专业)是“抢答”模式,一定要积极主动!沉默等于放弃。不要指望平均分配发言时间。教授问题一结束,就要争取第一个发言。如果没抢到第一,也要在别人发言间隙,及时、自信地插入自己的观点,并且要言之有物。在群面的战场上,谦让不是美德,适时的‘亮剑’才能赢得关注。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面试必须“抢”和“练”:对于群面,务必进行针对性模拟训练。练习主动发言、快速组织观点、在他人发言后有效补充或提出新视角。了解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面试形式(单面/群面)并做相应准备。可以参加专业的面试辅导,但要确认辅导形式与你目标专业的真实面试形式匹配。模拟演练千百遍,只为考场上那一刻的从容不迫。
对于想要英港同申的同学来说,把时间线捋清楚,搞明白重要时间节点,做好提前准备非常重要!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份英港同申的重要时间点大全: